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消費者因舊手機信息泄露被勒索、詐騙、非法買賣信息的報道見諸報端,不斷刺痛著人們的神經,舊手機這類原本可以再次利用的電子寶貝卻成了電子垃圾。要讓舊手機真正“變廢為寶”,必須搗碎“信息泄露”這一“病灶”,使之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促進回收市場正常化。
舊手機遭遇“安置難”
當越來越多的手機用戶開始相繼擁有多部手機,怎樣處置“閑”下的手機便成為一種“新煩惱”。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來自北京的“果粉”張先生,在新產品iPhone 6手機上市后,毫不猶豫就入手了一臺,但“閑”下的iPhone 5該怎么處理卻成了張先生近來發愁的問題。
和張先生有相同困擾的消費者大有人在。在國內,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非???。據統計,58.6%的手機用戶一年之內會更換手機,但是只有8.4%的用戶會使用同一部手機超過兩年。調查統計還顯示,多數用戶處理淘汰手機的方式是閑置或者送人,只有不到10%的用戶會選擇賣掉。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舊手機回收”形同雞肋困擾著廣大消費者。一個原因是,手機的回收價格過低。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近期在中國大陸推出了iPhone和iPad換機服務,行貨的iPhone 4,蘋果的回收價格只有250元,即便是一臺全新的iPhone 5s,價格也基本上不會超過2000元。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消費者擔心把手機賣出去,其中的隱私會泄露。事實確實如此。調查顯示,在處理舊手機的時候,有40%的用戶將軟件信息刪除,而超過50%的用戶會恢復出廠設置。目前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恢復出廠設置,但是這種看似最安全的方式也并不能完全徹底刪除手機數據,可能泄露的信息就包括隱私照片、短信等。
信息買賣猖獗是“命門”
事實上,國家并不提倡消費者將舊手機閑置在家,這樣做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更會威脅家人健康。因此,選擇合理正規的回收處理能夠將電子垃圾變為人類寶貴財富。但前提是,誰來保護個人隱私安全?
近年來,個人信息買賣猖獗,公民個人信息交易黑市“剛需”旺盛。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突然接到某些營銷電話,可曾想到,電話那頭的人怎樣獲取了你的個人信息?我們的求職應聘、購房辦證、辦銀行卡等日常行為中,個人信息便可能被泄露。同樣,廢舊手機若被不法分子獲取,其中所存的信息極易被泄露,而泄露的個人信息將會通過一條產業鏈進行轉賣,并且根據購買者的需求,信息還會被加工整合,按屬性不同有針對性地出售。
目前,“數據恢復”已經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據了解,在淘寶網輸入“手機”、“數據”、“恢復”等關鍵詞可以發現,相關的寶貝竟達800多件。大部分店鋪聲稱,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手機數據恢復服務,服務范圍包括蘋果、三星等主流智能手機中被刪除的通訊錄、短信、照片、視頻、微信聊天記錄等,費用10元至200元不等。
舊手機變廢為寶亟待完善回收體系
目前市場出現的種種廢舊手機回收現象都反映出我國回收政策存在不完善的弊端。隨著我國廢舊手機的日益增多,完善和規范舊手機回收政策迫在眉睫,在舊手機的處理和二手手機市場的規范上,政府不能缺位。
據了解,我國從2011年起就正式實施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實施范圍覆蓋冰箱、電視機、空調、洗衣機、電腦等,但手機尚不在列,廢舊手機的回收處理尚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另外,盡管目前國家對舊貨市場回收手機作出了登記的要求,但是在真正執行的過程中這一規定卻形同虛設。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兒童藝術團團長朱海燕建議,應盡快建立回收“舊手機”處理體系。另有消費者建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和手機廠商、運營商一起合作,加大廢舊手機的補貼力度。
業界人士也認為,國家可以對回收廢舊手機的企業實行稅收、財政補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規范廢舊手機回收市場,并引導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廢舊手機的回收成本,也可以杜絕因非正規渠道回收帶來的信息泄露、手機翻新等方面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