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近日,安徽利辛女子李娟因“見義勇為救小女孩”被惡犬咬成重傷一事持續在網絡發酵,愛心款超過80萬元。然而記者調查發現,與所謂“見義勇為”情節形成逆轉的是,李娟并非在回家路上受傷,而是在男友張宏宇的養狗場內被狗咬傷。在南京的醫院里,張宏宇也承認自己撒了謊,盡管他表示所有善款將用于女友治療,但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其因涉嫌詐騙罪目前已被刑拘,捐款賬戶已凍結。
為犬所傷,其事可憫,然而炮制虛假的見義勇為故事騙捐,以致涉嫌犯罪,則令人遺憾。目的的良善并不能抵消手段的欺騙性。在這起個案中,新聞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事人打了很多求助電話都沒有得到救助,當他編造了“救女童”的情節后,終于被地方媒體關注,進而引發連鎖反應。相關新聞媒體在無法交叉核實信息的孤證情況下,仍在報道中強調“見義勇為救女童”甚至啟動“尋找被救女童”的報道,專業素養不足,也喪失了應有的職業操守。
這幾年由于“扶老人被訛”事件層出不窮,真與假、善與惡的辨識越來越困難,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愈演愈烈,騙捐行為無疑將加劇這種信任危機。獻愛心本來是很真率的行為,如今卻平添了幾許疑慮。是不明就里地行善還是甘愿受騙也要行善?對很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捐款,還是一次智商大比拼,難免讓一部分愛心人士選擇退卻。而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辨別真偽,更是增加了慈善的工作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會拖累慈善的工作效率。
互聯網正在深度改變著慈善公益,這是時代的進步,然而也要防止網絡慈善這匹野馬跑偏,應該給它栓上法治和監督的韁繩。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尚未提及個人的網絡募捐,這方面的法律空白有待填補。此外,我國首部慈善法草案將在近期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希望對于騙捐和個人網絡募捐等行為也能有嚴謹的法律規制。如今網絡慈善已有一種成功模式,由互聯網公司打造專業的公益平臺,慈善基金會借助平臺展現項目及募資。在制度層面,個人募捐可否嫁接到上述經過認證的慈善的系統,以適當提高它的透明化、可信度和專業性,也值得慈善工作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