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另一頭,每逢年底,也是各種理財產品蜂擁上場之時,各種廣告推薦也是五花八門。什么廣告詞最亮眼?自然是“零風險,保本高收益”。
但這漂亮的口號背后,很可能只是欺騙。蕭山警方近日披露了一起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147人都被“零風險,保本高收益”這8個字,給坑得血本無歸。
這家涉案的公司,設立在市心北路的繁華地段上,不僅裝修華麗似模似樣,甚至還有自己的理財APP,打著專門從事P2P模式的幌子。
簡單來講,就是他們作為第三方搭建一個電子商務平臺,幫助投資人和借款人之間完成借貸交易,讓投資人從借款人所經營的項目中獲取利益。
張先生是在一次聚會上,通過同學介紹才得知這款APP與這家公司的。張先生當時手頭正好有些余錢,存銀行嫌利息太低。同學告訴他,只要在手機上下載一款理財App,年息有16%—22%,而且是保本的。
利潤如此高,還號稱保底,張先生動心了。嘗試著下載App后,先扔了點錢進去,嘗到甜頭后又將手頭的余錢全部存到了這家公司旗下的理財App里??捎泻芸欤瑥埾壬鸁o法打開這款理財App了,起初他以為是App在升級,時間久了才起了疑心,跑到投資公司一看,早已人去樓空。
案發后,警方介入調查,發現共有147名蕭山人在高息的誘惑下,被“吸”走了2500余萬元。
目前,警方已經對這家公司的14名主要參與人員采取了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當中。
區經偵大隊的辦案民警說,以前“傳統型”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和合同詐騙案,都是通過到人流密集的場所去發放傳單,或發送短信、打電話,以及在高檔的酒店開發布會的形式來散布信息,相對來說涉案金額在幾千萬元上下。
現在有的“非吸”案傍上了“互聯網”,他們在繁華地段租個門店裝修一下,然后注冊公司招募業務員,再開發一個網站或一款App,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后擴散更加迅速,涉案金額動輒上億甚至幾億元。
辦案民警說,不少受害人被“坑”的是辛苦積攢下來的積蓄,還遇到過不少極端案例。曾有受害人把全部積蓄投進去了,還把房子抵押了,結果損失慘重。此外,很多項目都是虛構的,這種情況下錢一投進去就打了水漂。
警方也提醒年底有了余錢的市民們,無論是理財項目還是投資項目,只要打著“零風險保本收益”的,都要小心了。尤其是看著十分潮流高端的“P2P”,要知道,去年以來,杭州市共立案P2P案件已達36起,破獲29起。
所以,投資理財一定要謹慎行事,在投資之前應該充分了解投資項目的背景及相關資料,不要被所謂的保本高息、零風險收益等說法打動。如果在投資中發現有非法集資或其他可疑的情況,請及時向公安、工商、銀監等相關職能部門舉報,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自覺抵制、遠離非法集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