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詐騙短信愛“高仿”,其“高仿”的目的則是瞄準手機用戶的錢袋子。冒充銀行、客服、法院、電視節目組等短信時常出現,詐騙分子不僅語氣、口吻模仿得十分到位,其發送詐騙短信的號碼、短信中的官網鏈接地址“高仿”程度足以亂真,消費者沒有一定“功力”很難分辨出來。
超9成詐騙短信愛“高仿真”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數據顯示,在2015年全年用戶舉報的各類詐騙短信中,近93%均為身份冒充類詐騙短信。其中,銀行成為各位“演技派”們最愛模仿的對象,占比高達58.1%;其次則是冒充電信運營商類,占比40.1%。安全專家分析,之所以詐騙分子喜歡使用“高仿真”短信的方式進行詐騙,主要是由于冒充銀行、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身份迷惑性較強,相對容易致使網友上鉤。并且,利用改號軟件、設置釣魚網址等方式,迷惑性強且傳播成本低廉,一旦有人中招就能獲利頗豐。
360手機衛士安全專家介紹,目前,機票改簽、法院傳票、電視節目中獎、銀行通知短信、10086短信、信用卡提額短信、違章短信、孩子成績單短信、訂餐短信、聚會合影短信這十類是比較常見的“高仿真”詐騙短信。此類“高仿真”的詐騙短信通常以這些理由作為誘餌,借助逼真的話術,引誘網友點擊短信中的釣魚鏈接或撥打詐騙電話。
詐騙短信中的釣魚鏈接存在兩種主要危害,一是可能含有木馬病毒,損害用戶手機正常使用或導致用戶手機產生資費消耗;二是通過虛假釣魚界面獲取網友銀行卡、身份證、電話、驗證碼等個人信息,可直接盜刷消費者銀行卡中的存款。因此,消費者對于短信中的不明鏈接點擊需謹慎。
巨額“紅包”有可能套走賬戶信息
很多支付寶、微信大紅包看似能讓消費者走上發家致富路,然而事實是,消費者很可能一不小心損失財產。當一個支付寶紅包鏈接出現在微信朋友圈中時,有的消費者不會去仔細辨別它的真偽,直接點開,騙子正是抓住了這部分消費者的心理,在朋友圈傳播假“支付寶卡”紅包鏈接誘騙用戶輸入個人信息。
在這類鏈接的頁面中,手機用戶會被要求輸入支付寶號、姓名、身份證號、支付寶密碼、銀行卡號等,不法分子得到這些信息后,手機用戶的支付寶賬戶就等于向騙子敞開了門戶。前兩天張先生收到一條95188(支付寶客服)發來的短信,說好友*燕給自己發了一個188的支付寶紅包,小張點擊了短信里的網址按里面內容提示下載一個“支付寶控件”,網址中要求輸入銀行卡號和密碼并進行綁定,然后才能領取紅包。小張操作過后,并沒有收到提示領取紅包。過了幾天去銀行辦業務才發現,自己的卡上少了8000多元。
網友下載的“支付寶紅包”實際上是一款手機木馬偽裝的,在未經許可下便能私自發送短信到指定號碼,竊取短信內容,造成用戶隱私泄露與財產損耗,其涉及登錄、支付等諸多危險性較高的操作,極易對用戶個人的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該木馬會隱藏自身圖標,使得中招用戶難以刪除。
識破“高仿”騙局手機安全專家提供防范建議
面對這些“高仿真”詐騙短信,首先需要用戶提高安全意識,對于中獎、紅包、積分兌換等信息不要輕信;其次,國家公安機關、檢查機關等職能部門不會使用短信、電話等方式進行辦案,遇到這些短信,涉及財產問題,可直接撥打110進行報案;驗證碼作為網絡支付環節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隨意泄露;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與密碼以及支付寶密碼均屬于強風險信息,切莫輕易暴露在安全性不明的鏈接網站上;手機短信中附帶的網址盡量不要點擊,其中多半可能含有木馬病毒。此外,紅包信息一定要與發送人進行確認,切莫在陌生網站上輸入銀行卡號與密碼等重要的個人信息。通過正規的手機APP商店下載應用或插件,對于來歷不明的軟件最好不要隨意安裝,以防受到木馬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