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一場力度空前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拉開大幕,這將令近幾年勃然興起、亦亂象叢生的互聯網金融業態面臨變局。
《財經》記者獲悉,4月14日, 國務院組織14個部委召開電視會議,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當日,國務院批復并印發與整治工作配套的相關文件。據悉,文件由央行牽頭、十余個部委參與起草。
在這份統領性文件之下,按照“誰家孩子誰抱走”的原則,共有七個分項整治子方案,涉及多個部委,其中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將分別發布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和互聯網保險等領域的專項整治細則,個別部委負責兩個分項整治方案。由于此次整治涉及打擊非法集資等各類違法 犯罪活動,公安機關將密切配合參與其中。
據了解背景的權威人士介紹,這場專項整治行動是針對互聯網金融在迅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亂象,經過廣泛征集意見,醞釀近一年之久,在2015年9月前后形成了方案初稿,原計劃今年春節前后發布,后因計劃調整至今。
在全國性專項整治正式啟動之際,相關地方政府部門主導的打擊非法集資活動一直在進行中。
2015年底,“e租寶”被深圳警方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偵查。官方報道稱,“e租寶”非法吸收存款500多億元,涉及投資人約90萬人。
今年4月,百億級理財平臺“中晉資產”被上海警方查封,20余名核心成員在機場被截獲。近日,上海浦東警方對上海融宜寶積家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浦東分部以涉嫌“非法吸收存款”刑事立案。
有消息稱,今年以來,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地先后暫停有關互聯網金融公司、金融投資類企業的注冊。3月底,北京市更是出臺了群眾舉報涉嫌非法集資線索最高可獲得10萬元獎勵的政策。4月12日,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要求會員企業全面暫停房地產眾籌業務。
3月25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式掛牌成立,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支付清算協會、證監會等牽頭組建。業界認為,這打破了金融分業監管的格局。該協會旨在通過自律管理,推動形成統一的行業服務標準和規則,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規范經營。
在經歷了幾年的爆炸式成長后,互聯網金融行至十字路口,曾經的虛熱將退燒。而在過去一段時間,政府部門和業界就互聯網金融是否應該監管、如何監管,一直存在爭議,也曾嘗試將其納入監管范疇,不過進展并不順利。
直至去年以來,以P2P倒閉風潮所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飆升,社會壓力和經濟連鎖反應明顯,引致監管層痛下決心整治亂象。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分類監管原則,各類業態分由不同的金融監管部門負責。截 至目前,網絡支付已經形成相對成型的監管制度,銀監會發布了網絡借貸征求意見稿,保監會于去年7月發布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其他監管法則仍 未最終落地。
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在“弱監管”狀態,存在明顯監管漏洞和監管空白。
一位接近銀監會的權威人士對《財經》記者透露,正在征求意見的P2P網絡借貸暫行管理辦法已暫時擱置,將吸收這次整治經驗,修改完善后再發布。與此同時,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等其他領域的監管細則未能發布,業界預期這次專項整治活動,將使得這些監管政策的出臺面臨調整。
《財經》記者接觸的多數專業人士認為,全行業整肅和清理固然必要,有助于肅清行業亂象、規范業務模式,業界可以系統梳理過去幾年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脈絡,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為監管部門下一步行業規范發展建章立制提供參考,盡可能避免系統性風險出現。
這幾年國內的實踐證明,互聯網金融花樣翻新很快,常常是監管政策尚未落地,行業便會迅速“變種”?;ヂ摼W金融在注重用戶體驗和追求極致效率的過 程中,容易忽視金融安全與風險控制,偏離金融的本源。因此多數業界人士希望厘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科學搭建監管框架,前瞻性設計政策體系并準確評估政策影 響。
風險倒逼監管
對互聯網金融亂象進行整治,監管層實際上早就在放風。
3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表示,針對互聯網上一些動機不良或者經營手段不正確,特別是欺詐,要有一些專項整治,有問題的機構不僅需要監管和自律,還需要整治。
回溯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互聯網金融”的字眼,“包容”和“創新”是當時的關鍵詞。進入2016年,更明顯的是“整治”和“監管”,《財經》記者接觸的多位業界權威人士,亦從實踐層面證實了這一點。
普遍看法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有其內在原因和積極意義?;ヂ摼W金融的定位主要在“小微”,具有“海量交易筆數,小微單筆金額”的特征, 這使得其具有典型普惠金融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金融覆蓋面的空白,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與此同時,規范的互聯網金 融業務,還有助于過去游離在正規監管體系之外的民間融資走向合法化和陽光化,遏制民間高利貸和非法集資現象頻發的勢頭。
近幾年來,互聯網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繁榮,電子商務所需的創業融資、周轉融資需求和客戶的消費融資需求,推動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形成。
但是2015年以來,行業發展問題不斷暴露,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提上日程。
據第三方網貸資訊平臺網貸之家統計,自2011年P2P網貸平臺上線以來,截至今年3月,國內累計成立的P2P理財平臺達3984家,已有1523家公司倒閉或者跑路,問題平臺占比高達38%。
目前各監管部門正在加速制定監管細則之際,業界人士相信,這場突如其來的專項整治,必將深刻改變中國互聯網金融格局和業態。
據悉,這場專項整治的具體工作由國務院主管領導牽頭統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相關部門曾考慮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先關閉所有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平臺和業務,再將符合相關標準和監管要求的機構和業務逐漸放開,不過這一思路很快被否。
到2015年10月前后,這次專項整治的初稿基本形成,進入部委之間征求意見和修改階段。
據一位權威人士透露,由于涉及部委較多,各方對一些具體的工作有不同意見,原計劃的發布時間一再延后。直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相關部委還在討論是否將互聯網金融企業廣告治理、首付貸等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業務納入這次專項整治的范疇。
再比如說,P2P網貸的整治工作到底是由銀監部門牽頭還是地方金融辦牽頭,也曾存在爭議,最終方案確定按照非法集資防范和處置工作進行屬地管理原則,P2P網貸的專項整治由地方金融辦主導,其他金融部門配合。
據悉,這次整治的重點將涉及網絡投資理財、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 聯網金融業態,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廣告治理等相關業務。各界普遍關心的P2P網貸等新型互聯網金融理財,將是這次整治的重點領域。
這次專項整治的一大特點是,公安部門將深入參與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2015年4月,國務院處置非法集資聯合辦公室聯合公安部、央行、證監會 等在內的11部委開始聯手整治P2P非法集資,處置了一大批涉嫌非法集資的P2P機構。例如去年9月以來,深圳 P2P 網貸平臺融金所、國湘資本等被經偵調查,12月“e租寶”涉嫌違法經營被調查。
“e租寶”揭開了行業違規操作的真相。據新華社報道,“e租寶”通過“假項目、假三方、假擔?!闭涎鄯ㄖ圃祢_局,非法吸收存款500多億元,涉及投資人約90萬人,資金除了部分被用于還本付息外,相當一部分被個人揮霍、維持公司巨額運行成本、投資不良債權和廣告炒作。
一位地方金融辦主任對《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已經收到相關部門要求啟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相關文件,P2P網貸是風險高發領域,將是這次專項整治的重點領域之一。
互聯網保險也是本次專項整治的一大范疇。據悉,互聯網保險專項整治方案由保監會發改部牽頭和統籌,人身險監管部、財產險監管部、中介監管部和稽 查部等部門參與。一位接近保監會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專項整治的重點主要包括整治從事互聯網保險和類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機構的資質和經營方式。
近年來,互聯網保險獲得迅猛發展,各種形式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和形態紛呈,魚龍混雜,既有各種所謂奇葩險種,也有很多假借互聯網保險之名、行集資 欺騙之實,更有在組織形式上試圖突破現有監管的底線。由此顯現出很多來自互聯網以及其他領域的互聯網保險從業者,對于保險以及互聯網保險的認識還有待完 善。
上述接近保監會的知情人士表示,經營互聯網保險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因此本次整治的一個重點便是檢查經營互聯網保險的機構的資質。
地方政治率先升級
4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發布信息,對“中晉系”相關聯的公司進行查處,實際控制人徐勤等人在出境時被公安人員在機場截獲,其余20余名核心成員于4月5日也被全部抓獲。
警方信息顯示,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為實際控制人的“中晉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其他省份投資注冊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 伙企業,租賃高檔商務樓,雇傭大量業務員,通過網上宣傳、線下推廣等方式,利用虛假業務、關聯交易、虛增業績等手段騙取投資人信任,并以“中晉合伙人計 劃”的名義變相承諾高額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眾大肆非法吸收資金。
“中晉系”方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晉合伙人投資總額突破340億元,總人次超13萬,60歲以上投資人就超過2萬。這是繼“e租寶”后,短短幾個月內被查的又一樁百億級的互聯網投資理財平臺。
“中晉系”公司曾披露的“中晉一期基金50億完成募集”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4月1日,中晉一期基金共募集資金52.6億元人民幣,超計 劃籌資 2.6億元。通過合伙制股權基金模式,中晉一期以非公開的方式向具有風險識別與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募集,募集資金主要投資于非上市公司可轉債,之后通過 被投資項目資產證券化實現在二級市場退出,為投資人實現投資目的?!?
各方信息顯示,“中晉系”身披私募股權投資的外衣,在線上、線下推廣,向投資人承諾高額年化收益,通過獨特的合伙人模式圈錢,繞開了目前私募基金募集資金的監管規定,帶有典型的“傳銷模式”色彩。
目前,監管機構以登記備案文件為依據,對私募機構進行事中和事后監督?!爸袝x系”這種手法其實是2013年、2014年間,天津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的慣用手法。
受此影響,地方政府部門紛紛收緊監管口徑,上海市出臺了全國范圍內針對打擊非法集資的首個地方政府文件,上海各區縣工商管理部門已暫停了金融信息服務類、財富管理類等類型企業注冊登記。在國務院專項整治的文件出臺之前,地方政府已經率先啟動。
過去這幾年,中國的線下財富管理基本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應用和普及,線下業務逐漸轉移至線上,其業務跨越了地域限制,社會影響和波及范圍更大。而此次國務院啟動全國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也將投資理財列為重點規范領域。
今年2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要求密切關注投資理財、非融資性擔保、P2P網絡借貸等新的高發重點領域,以及投資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民辦教育機構、養老機構等新的風險點。
一位曾長期在金融系統負責處置非法集資活動的司局級官員對《財經》記者表示,以“投資理財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為例,這是中國金融體制20多年來 一直存在的制度性頑疾,一方面監管部門需要打擊違法活動,另一方面更需要找到此類違法行為屢禁不止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本上徹底杜絕這類違法活動。
P2P立規困境
“P2P”(peer-to-peer lending首字母縮寫)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小額信用貸款,早在2005年,英國出現了全球首家網絡借貸平臺——Zopa網上互助借貸公司,后迅速全球走紅,拓展至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
中國P2P網絡借貸起源于2006年,由宜信等互聯網創業公司引入,2007年拍拍貸和宜信網絡借貸平臺先后上線,基于互聯網技術的P2P借貸模式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2013年P2P網貸行業迎來爆炸式增長。2015年新增網貸平臺1500多家,各類機構紛紛涌入。金融資本亦蜂擁而至,當年獲得風投青睞的平臺近70家,一些平臺動輒融資上10億元人民幣,行業陷入幾近瘋狂的境地。
行業發展過快,各類機構良莠不齊,非法集資、詐騙跑路等風險事件頻發。2015 年全年問題平臺達896家,占比為35%,是2014年的3.26倍。按照銀監會的統計口徑,問題機構的數量要超過這一數目。北京網貸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 顯示,北京市近600家網貸機構,其中200家問題機構,全國現狀與北京的情況基本吻合。
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等多部門起草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正式發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辦法》首次明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是金融信息服務中介機構,其本質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不得吸收公眾存款、歸集資金設立資金池、不得自身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擔保等十二項禁止性行為。
《辦法》明確了銀監會作為中央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對網貸業務活動進行制度監管,制定統一的業務規則和監管規則,督促指導地方政府金融監管工作等。 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轄內網貸機構的具體監管職能,包括備案管理、規范引導、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等。采取實行市場自律為主,行政監管為輔的監管理念,并提 出18個月過渡期。過渡期內,網貸機構規范自身行為、行業自查自糾、清理整頓以凈化市場。
《辦法》一經公布,就引起市場巨大反響。這一規定對P2P業務和網貸行業作出了非常嚴格限定,在征求意見階段,市場普遍反映《辦法》漏洞較多。
目前市場層面的反饋意見都已匯總到政策制定部門。
按照相關流程,銀監會收集各方意見后,將根據具體的建議和意見,展開專題論證和研究,對《辦法》進行修改完善對外發布。
不過,《財經》記者獲悉,目前新規的修改工作已經暫緩,相關部門將在這一輪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結束后,結合整治情況,充分吸取市場意見和聲音,再做修改。
至于《辦法》最終何時出臺,最終版本到底會如何修改,還存在很大的變數。其中銀監會普惠金融部負責牽頭網貸行業規范制定,但是該部門幾位主要負責人對如何對網絡借貸監管、怎么監管,也持有不同意見。
從市場層面看,眼見P2P網貸監管辦法即將落地,很多P2P平臺迅速啟動轉型,或者轉為互聯網線上理財平臺、或者剝離原有P2P業務,市場變化之快,讓規則制定和修改工作陷入兩難。
比如陸金所提出要打造“一站式理財服務平臺”、積木盒子表示轉型為“綜合智能理財平臺”、人人貸明確“個人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發展方向,很多P2P平臺也陸續將原有的P2P業務逐漸剝離。
破解監管難題
P2P網貸監管辦法出臺背景所面臨的困局,正是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陷入兩難境地的一個縮影。
參與決策的高層人士對互聯網金融業態的認識也不盡相同,這種分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有的主張實行弱監管,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留有余地和空間,有的則認為應該采取更加嚴厲的監管措施,防止金融風險的爆發和傳染。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如何監管?監管到什么程度?各方各執一詞。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直言,很多互聯網金融就是披著一張互聯網的皮而已,如果管得嚴就容易戴上阻礙創新的帽子,監管很難做,如果撒歡放開讓它們跑,那就太快了,治理成本也太高,因此又不能放得太開。顯然,這種“度”的拿捏并不是說起來那么容易。
更讓監管部門頭疼的是,互聯網金融業務創新性太強,按下葫蘆浮起瓢,業務“變種”極為迅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坦言,(互聯網金融)形勢發展很快,原來出的文件還沒有真正落實執行,還沒有全都做到,又有一些新挑戰,還需要進行新的研究。
對比國際發現,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帶有典型的“中國特色”。
在北京網貸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看來,形成這種特色背后的邏輯是,中國金融市場正處在半管制狀態向全面市場化轉變的階段,正在經歷“經濟金融 化”和“金融信息化”疊加的進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被賦予了金融信息化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雙重角色,在一個市場化程度不高,監管制度相對滯后 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金融創新和探索,往往非常容易觸及法律的底線。
以美國市場P2P網貸為例,金融市場高度市場化,已經形成層次分明的放貸組織機構體系,建立了相對公開、成熟的法律規則制度,P2P網貸自然而 然就會回歸個人與個人信貸的本源,網貸平臺主要充當信息中介的角色,或者從事債權交易、流轉平臺業務等,其業務開展接受美國證監會監管。
中國金融市場發育程度離完全市場化尚有很大距離,互聯網金融領域監管政策如果完全照搬國外,有可能造成水土不服,甚至帶來更大的扭曲和風險。
這幾年,業界學界經充分討論逐漸形成一項共識,國內互聯網金融本質仍屬于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诮鹑跇I務本身的外部效應和互聯網金融的媒體特性,需要構建與其相適應的監管架構和法規制度。
從實踐看,互聯網金融創新極強,且具有跨界融合的特征,行業的興起加快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進程,并對監管體系的及時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完備性 提出新要求。目前,分業監管極易引起監管重復或者缺位,監管盲點和監管遺漏現象日漸突出,各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不暢通、政策相互沖突、信息傳遞延 時等問題都會影響到監管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副研究員鄭聯盛認為,互聯網金融深化了金融業綜合化和混業化經營趨勢,而現有監管體系是分業監管模式,以機構監管作為基礎,呈現出混業經營趨勢和分業監管體系的制度性錯配。
如今,時隔十幾年后,中國金融監管架構迎來新一輪大調整,樂觀的預期是,新調整有望最快在今年6月前后正式啟動。在這關鍵的節點上,互聯網金融作為頗受關注的新型業態,金融監管架構調整理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提議,有必要重新審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思路和基本原則,尤其需要結合此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重新搭建適應互聯網金融屬性的監管架構。
有資深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就建議,目前機構分類監管的思路,使得不少互聯網金融企業仍沒有被納入從事金融行為的監管范疇,應該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和“行為”制定統一、開放、透明的監管規則,從“管機構”向“管業務”轉變。
去年9月,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曾坦言,“這是網絡借貸規則制定中的一個難點,互聯網的本身是開放性平臺,政策設計和規則制定的確需要前 瞻性考慮?!币虼?,市場創新速度遠遠超出政策制定部門對市場的掌控,政策制定如何兼顧行業最新變化,已經成為行業規范治理的一項現實難題。
前述征求意見稿還提出P2P平臺資金第三方存管的要求,對資金保管、清算和監督,防止平臺擅自挪用賬戶資金,從根本上實現平臺和資金分離。各家P2P機構卻在急切尋找、洽談可以接入的銀行,而銀行出于自身名譽風險和利益層面的考量,積極性普遍不高,觀望態勢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