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合理的規則,是保障網絡空間健康發展的必要支撐。
“快速迭代的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往往會打破言論自由與其他權益保護之間的平衡,如果任由隨意的、不負責任的匿名社交軟件發展,必然將會讓社會進入一個失范、失序甚至混亂的局面?!敝袊ヂ摼W協會研究中心秘書長胡鋼向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我國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但這個自由要以不損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為邊界。
這樣的后果,實際上已經有了前車之鑒。2015年4月,無秘這種模式所借鑒的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宣布關閉,原因在于這款應用允許用戶傳播小道消息、貼出自己的抱怨,以及匿名發布消息,由于發帖者身份不明,導致Secret上存在不少網絡暴力行為,違背了創始人的初衷,最終難以為繼。
有觀點曾指出,在網絡上匿名會把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混蛋。對此,王維維深表認同,他認為,無秘為用戶提供的匿名保障,不僅成為人們內心陰暗面的發泄之處,實際上也在變相地鼓勵和保護違法信息發布者,人為造就了一個充滿侵權和違法信息的空間,“這樣的匿名環境不應存在”。
朱巍指出,如果在實踐中有大量案例證明,像無秘這樣的匿名社交軟件存在大量侵權或者違法內容的話,就應當跳出技術中立性豁免的原則,關停類似的軟件。
“很多存在侵權和違法信息的軟件,往往都能夠依靠‘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的原則,得到進入法律避風港的機會。但如果一款軟件的存在,本身主要用于侵權用途,那么就要考慮這款軟件存在的合法性問題?!敝煳≌f。
而在胡鋼看來,無秘軟件上之所以有著眾多侵權、違法信息,除了無秘所創造的匿名環境讓維權者難以追責到信息發布者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國法律上有關侵犯個人信息民事責任的缺失。
“雖然我國刑法修正案(九)中,加強了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打擊力度,但很多情況下,個人信息保護依然是在民事責任的領域中去解決,不會上升到刑事責任的高度。缺失個人信息民事責任的追究,反而會造成一些看似輕微、實則對當事人損害巨大的民事侵權行為得不到有效懲處?!焙撎寡?。
胡鋼認為,應當對在網上發布足以識別當事人的侵權、違法信息的發布者、轉載者制定明確的處罰標準,比如參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每發布或轉載一條侵權、違法信息,罰款500元,讓每一個人在違法的時候,都會去考慮違法成本的問題。
“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都是基于合理、正當、必要的原則性規定,缺乏細化的規則??紤]到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當前網絡上侵犯個人信息違法行為多發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方式,出臺有關個人信息保護更加細化的規定?!焙摻ㄗ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