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一張黑色打底的圖片上,中間寫著“我是xxx”,周圍布滿用彩色筆寫著的類似“理科思維”、“技術宅”、“情緒陰晴不定”等性格描述詞。圖片最底部還有一個二維碼,并寫著“長按識別二維碼,生成你的性格標簽”。
就是這樣一個圖片,在前一段時間刷爆了朋友圈。
實際上,這就是某款APP公眾號推出的一種新玩法,僅依靠這個簡單的測試游戲,就讓該訂閱號一夜之間“漲粉”數百萬,不過很快事情就發生了反轉,“刷屏”之后的第二天早上,該公眾號就因存在“誘導分享”被微信官方永久封號。
所謂的“誘導分享”是指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中規定,誘導分享行為是以獎勵(包括但不限于:實物獎品、虛擬獎品等)或其他方式,強制或誘導用戶將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為。例如,需要轉發才能進行后續操作或進行言語威脅、彈窗提示分享給朋友等行為,而一經發現此類行為將根據違規程度對該公眾賬號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最關鍵的是,這些微信公眾號不僅存在違規的誘導關注的嫌疑,可能也是一個存在獲取個人信息隱患的非法軟件。獲取信息的公司很可能拿這些信息來做大數據的分析、精準營銷,甚至會拿去做詐騙。而那些所謂的“性格標簽”的形成,也不過是利用生日辨析出星座,從而呈現出符合星座性格的標簽。
這種看似簡單甚至充滿自嘲色彩的玩法之所以能夠在朋友圈引起病毒式傳播,主要原因還是抓住了公眾喜歡“標簽化”的心理。
這種分析實際上就是類似于星座屬性的玩法,本身就有著很廣的受眾群體,另外所有的詞語也都是使用當下風靡的網絡流行語,可以給網友貼上一個更符合潮流趨勢的標簽,讓分享者產生一種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標榜。
不知不覺,朋友圈自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4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產品、玩法在朋友圈走紅,但又漸漸被大家忘記。這種“一夜刷屏”的“性格標簽”并不是第一個在朋友圈興起的“網紅”,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具備鑒別信息的能力。
實際上,在一些鏈接等渠道輸入個人信息主要取決于個人的意愿,僅依靠來自微信層面的監督管理是很難“根治”一些垃圾信息的出現。因此,想要保護個人信息,“自律”不能缺位。面對信息安全陷阱,民眾有必要學會基本的防范常識,避免陷入不法分子編織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