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當前要特別警惕詐騙者,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提供虛假收益的理財產品,騙老百姓的錢?!?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表示。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
無網絡不金融
在李東榮看來,當前發展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軟性技術條件?,F階段,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可以說“無網絡不金融”,已經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發展的重要特征。
上周,在我國成功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通過了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該項原則鼓勵各國建立可行的法律監管框架和數字基礎設施,以先進數字技術,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由此可見,國際上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已達成基本共識。預期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網性技術,與普惠金融的融合發展,能夠更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消除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破解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警惕披互金外衣的詐騙者
現在許多偽互聯網金融假借金融創新“搭便車”,少數不法分子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搞非法集資、詐騙等勾當,令投資者損失慘重,對互聯網金融行業自身的聲譽是極大的損害。
李東榮警惕當前要特別防范那些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詐騙者,他們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提供虛假收益的理財產品,騙老百姓的錢。
“尤其在農村,農民的財富積攢尤為不易,一個欺詐的理財產品,就很可能摧毀一個家庭。因此,要充分保證老百姓在金融交易中不會輕易對欺詐產生損失?!? 李東榮在會上說道。
以下為李東榮的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這是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的主題是普惠金融的中國實踐和世界愿景。這個主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推動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讓所有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既是中國乃至全球致力達成的美好愿景,也是全球面臨的共性難題。多年來,我國金融業在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社會弱勢群體等方面,不斷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與發達國家,甚至是一些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有效解決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商業不可持續等問題方面還有很大得空間。隨著全球普惠金融實踐的深入,以及信息科學技術的加快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普惠金融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首先,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實踐,我們對于普惠金融的理念更清晰、透徹。盡管從世界銀行2005年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到現在只有短短十幾年,但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其雛形可追溯到15世紀意大利修道士為抑制高利貸發放的助貧小額貸款。20世紀70年代,現代小額信貸在孟加拉、巴西等國家開始出現。隨著實踐的深入,普惠金融的內涵、外延乃至實現手段,都在不斷的豐富、完善。比如,普惠金融的發展思路,從更多依靠政府補貼扶持的福利主義發展到更關注組織上和財務上的可持續性。服務對象,從最初的貧困人口擴大到小微企業、農民、貧困人群等為重點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服務主體,從單一的小額信貸機構,擴展到傳統金融機構與新興業態主題良性競合的多元化組織體系。服務手段,從最初的機構網點、田間地頭,發展到網點+PC端+移動端等多端并存,線上線下互動的多樣化方式。服務內容,從最初的扶貧融資,逐漸涵蓋支付、儲蓄、信貸、保險和資本市場等更加廣泛的領域,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其次,當前發展普惠金融,面臨非常有利的國內外政策環境。從國內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務。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發展普惠金融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國際中上游水平,從而確定了明確清晰的奮斗目標。
從國際看,普惠金融已經成為一項國際社會和業界主流所認同的金融發展戰略。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甚至是一些欠發達國家,經歷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金融發展水平,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形成了很多典型經驗和標桿做法。世界銀行普惠金融聯盟,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等國際性組織,在推廣普惠金融理念,促進國際技術交流,建立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為各國實現普惠金融目標,提供了基礎框架和實踐指引。
第三,當前發展普惠金融,具有良好的軟性技術條件。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可以說“無網絡不金融”,已經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發展的重要特征。
就在上周,在我國成功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通過了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該項原則鼓勵各國建立可行的法律監管框架和數字基礎設施,以先進數字技術,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由此可見,國際上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已達成基本共識。預期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網性技術,與普惠金融的融合發展,能夠更有效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消除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破解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這將使廣大的小微企業、欠發達地區和社會低收入人群能夠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總之,作為金融從業者,對于當前發展普惠金融的難得歷史機遇,應有清醒的認識。對于搶抓發展機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金融發展道路,應有一份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此,我想就如何應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普惠金融談幾點個人認識供參考:
一是以服務民生為導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普惠金融是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民心事業,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落實到服務的各環節,要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需求,運用先進的網性技術,讓金融服務變得更方便、更有效、更簡單,如同“傻瓜相機”般易于操作、便于知曉,增強老百姓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要通過加強信息披露,落實服務標準規范,加強風險提示與教育,建立綜合性消費者保護機制等多元化的手段,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尤其是要讓企業明白金融產品的基本要素和風險特征。當前要特別警惕詐騙者,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提供虛假收益的理財產品,騙老百姓的錢。尤其在農村,農民的財富積攢尤為不易,一個欺詐的理財產品,就很可能摧毀一個家庭。因此,要充分保證老百姓在金融交易中不會輕易對欺詐產生損失。
二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現代金融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數據密集型的行業。先進網性技術的發展應用,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如前幾天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所強調的,誰在信息化上占據制高點,誰就能夠掌握先機,贏得優勢,贏得安全,贏得未來。具體到普惠金融領域,誰能更好、更早、更安全的掌握運用先進技術,并切中當前普惠金融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和短板,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更多獲得政策紅利、技術紅利。比如,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多來源海量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快速挖掘,完善客戶畫像、信用評估等業務功能,積極開展多元化、定制化、定準化的普惠金融模式和產品創新,運用云計算技術,有效實現業務系統的彈性擴展,更好適應長尾客戶,單筆小額海量交易的特點。借助移動互聯技術,發展移動金融與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等場景緊密結合,實現小額匯款、小額支付,公共繳費等普惠金融服務的實時化、隨身化和移動化。
三是以確保安全為前提,習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強調,在發展新技術、新業務時,必須警惕風險蔓延。創新是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防范風險是金融業發展永恒的主題。所有的普惠金融從業者,無論開展什么樣的業務,面對什么樣的客戶,都應該把創新發展與防范風險結合起來,把握好兩者關系的適度平衡,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背景下,普惠金融業務風險和技術風險可能產生的疊加效應和擴散效應,要充分考慮到農民低收入群體,在金融知識的儲備、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終端技術條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嚴格落實國家及金融行業相關標準和信息安全要求,切實加強安全管理和風險預警防控。同時,要構建法律規范、行政監管和自律管理有機結合的普惠金融治理體系,加強新業態、新產品、新技術風險監測,實現風險治理全覆蓋。
四是以合作共贏為基礎,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任何一個企業或行業,都已經不能相互割據的從事和發展普惠金融了。國家相關部門,應引導各類型從業機構結合自身特點,找準市場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建設兼具包容性和競爭性的普惠金融生態環境。既要鼓勵傳統金融機構發揮長期積累的風控經驗、管理經驗和人才優勢,將成熟的經驗做法與互聯網企業形成良性互補,實現1+1大于2的效果。又要支持互聯網企業開放客戶資源,技術能力、金融云服務等,為合作伙伴創新金融服務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加強證券、基金、信托、消費金融等機構與電商平臺、社交平臺、搜索平臺的合作,發揮協同效應,不斷拓寬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提供多樣化、大眾財富管理工具。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充分運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普惠金融,既是當今信息化時代的機遇所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所系。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協同合作,開創一個普惠金融的美好未來。最后預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