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廊坊的學區房,您有考慮嗎?”
“我們推出了一款新的保險產品,年收益達7%,您有投資意愿嗎?”
每個人幾乎都收到過各種騷擾電話,可你的電話,別人是怎么知道的?
有網友向“北京時間”爆料,在QQ上就可以買到個人信息。“北京時間”調查發現,賣家聲稱可以查到全套個人資料,加200塊錢甚至可查銀行卡密碼。但實際上,這些多為詐騙陷阱。
調查:心甘情愿匯款 灰頭土臉受騙
根據網友爆料,“北京時間”通過QQ查找功能,輸入“數據”關鍵字,共檢索到48個QQ群。從這些QQ群的名字上可以看出,其中有的“專業”出售淘寶、銀行、快遞、保險等各個行業的數據。有些則根據業主、車主、股民、學生、老人等劃分“業務范圍”。
“北京時間”依次點開不同的群發現,用戶并不能直接加入到數據群內,需要按提示再加一個QQ號,這些QQ號不需要過多的驗證,可直接加為好友。“北京時間”選擇了一位業務涵蓋快遞、淘寶、業主、高考的賣家進行溝通。
“北京時間”表示想要購買一些學生信息,賣家明碼標價,告知“100元2000條,地區可選”,當提出需要購買某大學2008級全體學生的信息時,賣家也毫不猶豫答應。然而,在轉賬100元之后,賣家卻要求再付100元提檔費。當詢問為什么剛開始不說時,對方竟然說“剛才太忙,忘記了”。
此時“北京時間”內心是掙扎的,考慮到可能會被騙,要求賣家退款。賣家表示,“每月15日退款”,追問原因,賣家稱是“上家統一安排的”。
“北京時間”既擔心賣家不退錢,又想知道背后到底藏著什么貓膩,于是又轉賬100元,轉賬結束的那一秒,彈窗突然消失,像一切未曾發生過。
200元,試出一個騙子。
“北京時間”在與其他兜售個人信息的QQ群主溝通中發現,他們詐騙的手段基本相同。
為了打消買家的顧慮,賣家也會傳一部分信息圖過來,按照表格的信息,“北京時間”嘗試撥打了幾個電話,發現信息是真實的,但卻過期了。
除此之外,“北京時間”在做進一步調查時,向賣家詢問,如果僅給一個手機號碼,可以查到機主的哪些個人信息。賣家表示,只要在所謂“公網”能查到的信息,他都能查到,這包括個人信息、戶籍信息、財產信息、家屬信息等,各方各面,甚至,加價200塊錢,連銀行卡的密碼都能查到。
雖然“北京時間”沒有成功在QQ上買到個人信息資料,但并不意味著,買賣個人信息的行為不存在。
心理:信息不對稱下的脆弱心理
由于在網絡平臺中購買違法信息,買賣雙方的信息本身就具有不對稱性,買家很容易被賣家牽著鼻子走。
心理咨詢機構“簡單心理”的一位咨詢師告訴“北京時間”,QQ詐騙過程中,消費者主要受“損失厭惡”心理的影響。以“北京時間”的遭遇為例,賣家在回復中,多為機械性信息,并且言語不多。賣家深知,說的越多,錯的越多。
當賣家向“北京時間”要求再轉賬100元時,“北京時間”內心的掙扎,正是反映出“損失厭惡”的心理。
例如,當我們花1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后,突然聽到別人說是部爛片,不值得一看,我們就會猶豫是否要去看這場電影,如果去看,爛片既浪費錢財又犧牲時間,如果不去看,10元就白白流失。
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會選擇去看,人們會進行自我解釋,比如,只有我試過,才知道是否真的好。
“北京時間”同樣是這種心理,如果不給賣家再轉賬100元,曾經的100元可能就打水漂了,再轉100元,也許自己馬上就拿到想要的信息,在決策的過程中,愿選擇100元買一種可能性,也不愿意曾經的100元憑空付之東流。
特別是購買“違法商品”時,由于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消費者很容易相信詐騙團伙或個人的言論。此時,“損失厭惡”心理就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最后,只會按照對方要求進行操作與匯款,使自己的財產造成損失。
律師:買賣他人信息均為違法行為
北京市高通律師事務所的鄭洪濤律師告訴“北京時間”,未經公民本人同意,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中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同時,鄭律師也勸告消費者,公民個人向任何機構購買他人信息與購買槍支彈藥、毒品一樣,都屬于違法行為,即使是被詐騙后報警,消費者也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在此,“北京時間”提醒大家要做到,不查、不看、不買違法違規物品,并且,當發現有人公開售賣個人信息時,應及時與警方取得聯系。
盤點:神通的詐騙類型
除了主動接觸QQ賣家被詐騙外,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見的是不經意的、被動的欺詐,像釣魚網站、好友欺詐等,由于操作方式簡單且容易被識破,民眾已經有了足夠的警惕與識別能力。但是視頻詐騙與畫皮詐騙這兩種新型的詐騙方式,仍舊讓不法分子屢屢得手。今天,“北京時間”與您一起戳破這些騙局。
視頻詐騙
案列:紹興金女士的兒子在英國留學,二人經常在QQ上通過視頻聯絡,有一天,金女士上網后,“兒子”突然發來視頻,QQ頭像和視頻都是兒子,“兒子”表示需要交學費和生活費,金女士在QQ上詢問如何給“兒子”打錢,“兒子”給了一個同學的賬號,前后金女士匯款26萬元,給兒子打電話后方知受騙。
在QQ詐騙猖獗的今天,與好友開視頻曾經是確認是否被詐騙的方式之一,但如今,不法分子已經開始利用這一點進行詐騙。
首先,不法分子此前通過盜號或植入木馬后偷偷錄制的視頻聊天過程。之后,在QQ好友中搜索合適的目標,然后主動發起視頻聊天。但開始后,卻稱“話筒壞了,只能打字”,同時,播放之前錄制的“聊天視頻”。而有了視頻影像之后,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好友的防備心理,更容易達到詐騙目的。
畫皮詐騙
案列:小周是南京某服裝廠的會計,在算賬的時候,老板“陳總”的QQ發來消息稱需要一筆款4.97萬要立即匯出,并給他一個個人賬號,小周按要求匯款后,“陳總”詢問賬目可用余額,并要求小周向剛才賬戶繼續匯款87萬。當陳總來電時,小周才知被騙。
畫皮詐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詐騙方式,“老板指示財會匯款”、“合作伙伴轉賬”等一系列被媒體曝光的受騙類型,大多都采取此方式。不法分子通過盜取QQ號、瀏覽聊天記錄等,觀察被盜者近來與好友聯系的內容,查找是否涉及錢財往來,并確認要冒充的身份。
以“老板指示財會匯款”為例,不法分子會選擇盜取財會QQ或老板QQ。盜取財會QQ,刪除老板信息,然后重新申請新的QQ號,內容、頭像完全復制老板,如果不仔細辨認,并不會發現差異;盜取老板QQ,直接用老板的QQ號與財會交流,更能打消財會人員的疑惑。通常,由于職位上的隸屬關系,財會人員接到老板指令后,會直接進行操作,很少進行確認,使得詐騙團伙或個人屢屢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