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9月11日,江西省新干縣農商銀行工作人員在該縣七琴中學宣傳防電信詐騙有關常識。針對電信詐騙案件高發態勢,吉安銀監分局組織各大銀行走進校園,開展防電信詐騙宣傳活動,提高廣大學生防范意識。 周振坤攝
斬斷個人信息泄露鏈
前不久,筆者的一位朋友購買了新車,第二天就收到了騙子打來的辦理退購置稅的電話,朋友的姓名、購車時間均說得準確無誤,幸虧朋友的警惕性高,才沒有上當受騙。這不禁使人心生疑惑,騙子是如何得到這些準確信息的呢?
據了解,互聯網技術發展至今,個人信息特別是身份證號、住址、電話等基礎信息,在流動過程中的多個環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泄露風險,詐騙分子通過從不同渠道購買市民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增加行騙的可信度,形成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黑色鏈條。
保護個人信息,是健康信息社會的必要前提。雖然去年年底我國頒布實施的《刑法修正案》規定了泄露公民個人信息可入刑,但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專門法律,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當前,應盡快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斬斷個人信息泄露鏈條。
一是需要完善頂層設計,加快制定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批基礎性法律法規,以法律形式對掌握個人信息的企業、教育機構、中介機構等規定隱私保護要求。電信部門也要加強網絡技術升級,提高防信息泄露能力。
二是延伸風險防控,反電信詐騙的端口應該前移,重點打擊有組織的上游環節,只要鏟除了上游的黑色產業鏈,那么下游的電信詐騙、偽卡盜刷等犯罪就會大幅減少,從而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三是各部門需要密切配合,積極開展日常治理和專項整治,依法取消違法違規網站許可或備案、依法關閉嚴重違法違規網站、依法關閉各類違法違規賬號。
打擊與防范兩頭并舉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接到過商家“精準”的營銷電話;短信或者電話接到過形形色色的詐騙訊息,許多人因此遭受財產損失,這充分暴露出當前電信市場存在的亂象:一是電信行業重擴輕管,盲目搶占市場份額,擴展用戶規模,后續管理跟不上,讓騙子有機可乘。二是利益驅動,制度約束成擺設。未嚴格落實工信部實名要求拓展業務,部分號碼未實名或虛假登記,給犯罪分子大開方便之門。三是電信行業政出多門,條塊分割,存在監管的盲區。
打擊電信詐騙,一方面需要加大懲戒力度,另一方面,公眾也需要增強防范意識。
一是依法規范電信管理。應盡快頒布施行電信管理條例,規范電信運營。落實實名登記制度,提高實名認證技術和風險防控手段。以人臉識別、聯網比對、混合審核等高效的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傳統的服務方式。
二是持續開展打擊電信詐騙專項行動,保持高壓態勢。對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必須實名制登記的銀行卡、手機卡等進行拉網式排查,對落實不力的責任單位和個人要限期整改,對限期不整改的或已經造成當事人損失的必須依法依規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責任;降低個人信息保護維權難度和成本,對竊取、泄露、倒賣個人信息者進行嚴格追責;設立全國統一的打擊電信詐騙中心,公安、銀行、電信等部門各司其職,快速反應,精準發力,對電信詐騙黑色利益鏈條、電信詐騙村等進行重點打擊,除惡務盡。
三是增強公眾防范意識。通過多種宣傳手段,向市民普及關于預防電信詐騙的常識,使其不為犯罪分子的威脅、恐嚇、利誘所動。網民要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避免手機聯系方式等信息遭到泄露;提高安全意識,面對所謂公檢法、公安、司法人員打來電話要求轉賬的,切勿輕信;任何要求轉賬的信息都需謹慎操作,守住防范電信詐騙的“最后一道防線”。
加強源頭治理是關鍵
電信詐騙之所以猖獗,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犯罪分子把準了電信運營商與銀行等第三方機構之間的“脈搏”,第三方機構在受害人一時無法提供被詐騙的法律依據時,不敢輕易對他們的通訊工具停機和銀行卡資金凍結,因此詐騙資金到賬后往往能順利得手。此外,電信詐騙案件查處難度大、偵破概率低、追回金額少、刑責懲罰不重等原因,都助長了犯罪分子僥幸逃脫的心理。
打擊電信詐騙,需抓住電信詐騙治理的源頭,創新推行第三方失職法律追責新機制。
第一,制定電信運營商防范電信詐騙開戶新法規,從源頭斬斷詐騙“黑手”。無論采取何種通訊工具實施電信詐騙,都需要在電信運營商開戶,可規定必須提供真實身份證件及本人攝像留指紋開戶,且一人只能選擇一家運營商開立唯一的戶頭。對有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開戶人,應禁止開戶。同時,推行對電信運營商違法違規開戶實施同等司法追責,從源頭減少電信詐騙行為。
第二,制定銀行防范電信詐騙開戶新法規,從源頭筑牢資金“防火墻”。可建立銀行賬戶過度頻繁支取的預警體系,從另一源頭截斷電信詐騙實施的途徑。
第三,建立司法直通車懲罰電信詐騙新通道,推行公、檢、法與電信運營商及銀行信息共享,以法規明確各自的職責與失職追責,打通橫亙在司法—電信—銀行之間的各種法律瓶頸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