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統計,近年來網絡銷售假藥案件呈上升趨勢。2009年以來,湖北武漢市藥監部門已受理此類案件30余起。2009年10月,天門人盧沖通過網購制假、售假達142萬余元的特大假藥案被查處,盧沖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成為我國獲刑最重的“假藥販子”。
為什么制假分子能頻頻得手?武漢市藥監局專家表示,這些假藥販子有自己的一套制假、銷售手段:
手段一:仿冒知名外企的特效藥。大品牌常常成為不法分子的“首要目標”。全球最大的研發制藥公司之一,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生產了一種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注射劑“奧瑞新納”,在我國境內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更沒有上市,卻被不法分子“移花接木”做成假冒的“奧瑞新納”膠囊,通過網絡銷售危害市民健康。
手段二:“創造”知名醫藥機構。大部分假藥網站都會利用特大城市里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相對集中的特點,假冒或偽造國家級、甚至世界級XX疾病康復中心等名頭,宣傳假藥。他們做的網站看上去精美專業,但只要仔細一查,多為“子虛烏有”。
手段三:非法添加激素類藥物。不法分子針對慢性病患者病急亂投醫的心理,在假藥中非法添加降糖藥、激素、精神類藥品,短期內患者或許能得到“緩解”,實際上長期服用后會產生藥物依賴性,使病情更加惡化。
手段四:“山寨”正規公司。假冒合法企業名義銷售,不但嚴重損害了合法企業的形象和利益,更對醫藥市場經濟秩序造成極大破壞。
手段五:使用聊天工具、快遞作為交易手段。不法分子一般都拒絕消費者上門購藥,“隱身”在網絡、快遞后面,消費者即使被騙,維權也很困難。
武漢市藥監局專家提醒消費者,消費者應該到正規機構購買藥品,切勿貪小便宜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