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春節將至,網購大熱,不少網上商城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特大優惠”、“秒殺”等活動,網店賣家也搞起了瘋狂促銷:打折、買贈、搶拍、包郵費、返券、秒殺。強勁的促銷手段引發了又一波節前網絡購物潮,很多消費者都選擇了通過網購來置辦年貨。與此同時,網購欺詐也在暗潮涌動。常見的網購欺詐手段有哪些?買家該如何防止上當受騙,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陷阱一:
名不符實以次充好
與傳統的購物方式相比,網購形式特殊,因為消費者都是通過瀏覽圖片和文字介紹的形式獲取商品信息,所以無法確知商品的質量。由于信息的嚴重不對稱,網購騙局中最常見手法就是出售的商品與網上描述不符。
2010年12月14日,關先生在某網站看到一款酒紅色的名牌線衣,款式時尚,標價為88元,當即決定購買。但當衣服送到貨時,打開郵包卻發現衣服顏色不對,賣家描述為酒紅色的衣服變成了紫色,尺碼也明顯偏小,這讓關先生根本沒法穿。聯系商家退貨,對方卻稱兩種顏色也差不多,只不過是語言描述的問題。關先生又表示貨款不符合自己當初訂貨的規格,要求退貨,商家卻不予承認,稱絕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陷阱二:
誘人團購服務縮水
由于能在消費時享受較大的折扣優惠和便利,網絡團購已成為當下最受追捧的網購方式之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看似“餡餅”的團購背后很可能埋藏著“陷阱”,一不留神,低價買到的也許只是“縮水貨”。
如某團購網推出了超低價餐飲團購,原價要上百元,團購價還不到十元。不僅折扣超低,食料豐富,網頁還配上了誘人套餐圖片。但等顧客到實體店消費時才發現,店家給團購客們準備的卻是“微縮版”套餐,比提供給全價消費的顧客的食物分量少了一大半。很多人都吃不飽,只有再額外掏錢消費。如此一來,消費者就不知不覺多交了錢。還有不少團購客會遭遇“區別對待”。服務員一聽說是團購的,臉色立馬晴轉陰,“團客”正常的消費權益得不到保障。還有的網站和商家對一些附加條件刻意模糊,消費者待到消費時才發現有種種限制。追究之下,商家就會以價格便宜,服務有限來搪塞。
陷阱三:
網絡“釣魚”引人上當
據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公布報告,2010年1月至11月,累計認定并處理“釣魚”網站20570個,較上一年同期增長136%。這意味著每一天就要處理超過60個釣魚網站。
給買家發送帶有木馬病毒的文件、鏈接,或者設置仿冒的銀行網上頁面或第三方支付頁面,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以“驚爆價”、“優惠價”甚至“中獎”的名義誘使買家輸入自己賬號或銀行卡密碼。當買家以為自己是在為商品付款時,其實款項并未打至自己的第三方支付賬戶上,而是直接被轉移到了不法分子的支付賬戶或銀行卡上。這種詐騙手法被稱為網絡“釣魚”。像小李一樣,諸如此類“釣魚”網站已成為消費者防不勝防的網購炸彈。來自360安全瀏覽器的統計信息顯示,最受不法分子青睞的“掛馬”和“釣魚”商品依次為服飾類、鞋類、手機充值卡、數碼相機、化妝品、手機、游戲點卡、飾品、家具以及筆記本電腦。
專家支招
如何防范種種網絡欺詐?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劉春泉提出了幾種防范欺詐的方法:
第一、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要選擇正規、大型、知名的購物網站。在網上交易時要認真檢查電子商務網站的域名是否正確。
第二、警惕價格明顯過低的商品。尤其在購買比較貴重、品牌類的商品,盡量先看看實物或是通過搜索引擎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在選購商品時,要要對商品的各個細節進行確認,看清貨品的圖片和文字、數據說明等信息,弄清商品是否能享受“三包服務”,降低購買風險。如果遇到模棱兩可的商品介紹,一定要向賣家詢問清楚。
第四、不要輕易點擊來自B2C、C2C網站外的鏈接,尤其是網絡聊天工具、電子郵件中的鏈接,不要在站外頁面交易。
第五、網上交易最好通過安全可靠的第三方交易平臺來實現。并注意保存有關“電子交易單據”,包括商家以電子郵件方式發出的確認書、用戶名和密碼等。
第六、加強安全意識,經常升級防病毒軟件,提高電腦的安全性,確保賬戶與資金安全免受病毒、木馬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