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2010年,我國網上商品零售總額由上一年2500億元猛增到超過4000億元。然而,網絡消費領域的欺詐乃至犯罪行為也逐年遞增,盜號木馬、釣魚網站、網絡游戲詐騙等陷阱不斷增加,受騙者日益增多。
如何避免落入網絡陷阱?記者日前采訪了相關部門及權威人士,聽他們細數網絡欺詐的常見方式。
購物資金遭打劫
【案例】顧先生在網上購買一款皮包,賣家通過聊天工具發來一個壓縮包,要求確認款型。顧先生打開壓縮文件時看到系統提示“該文件損壞”,當時并沒有在意,重新回到購物網站上進行付款操作。蹊蹺的是,500元錢卻被打入了另一個陌生賬戶名下。
【專家】工信部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中心副主任曾明發說,顧先生接收的文件就是時下網民舉報最多,也是最流行的“購物”木馬,這類木馬能監視中招電腦的瀏覽器,在受害網民付款時劫持網上支付的資金。
【防范】在購物交易時,根本不需要接收此類文件;如果確實需要查看商品圖片,也應該要求賣家發送jpg這類常見圖片格式的文件,而不是壓縮包或exe、scr等可執行程序。
網絡游戲騙術多
【案例】無錫市公安機關去年8月的一天接到本市居民報案,稱其在網上被人以“買賣游戲金幣”為由,騙取人民幣20多萬元,趙某等8名網絡詐騙團伙成員隨后被抓捕歸案。經查,該團伙自2010年7月以來,在互聯網上開設假冒網站“麥購交易商城”,以低價販賣游戲金幣等方式,詐騙網民錢財。
【專家】“法易網”首席執行官王豐昌介紹,網絡游戲詐騙案件近期多發,不法分子往往先制造一個游戲網站,然后借助網上搜索引擎競價關鍵詞的方式,再通過網站銷售游戲賬號、虛擬裝備,等到游戲者付款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
【防范】網絡游戲愛好者在購買游戲中的虛擬產品時,要仔細甄別網站的真實性,最好是到有信譽的大網站購買。
客服電話有“貓膩”
【案例】于女士接到一家自稱知名購物網站的“客服”來電,推銷“打折手機充值卡,并贈送名牌化妝品”。于女士恰好是該網站會員,于是同意購買。讓她意想不到的是,付款之后發現快遞送來的手機充值卡根本不能使用,化妝品也是假貨。
淘寶網公眾與客戶溝通部經理顏喬表示,由于互聯網上個人資料泄露嚴重,一些網購詐騙也和電話、短信等工具結合起來,注冊或盜用一家網店,把目標瞄準那些泄露了姓名、電話和地址的網友,行騙者常以賣家的身份在聊天時發送欺詐網址,用來劫持受害者的交易資金,或篡改支付金額,甚至直接套取賬戶密碼。
【防范】收到此類電話,應先查證來電號碼是否可信,同時應細心核對網址鏈接的域名。不然的話會像于女士一樣被不法分子用知名購物網站名義騙取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