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幾乎每天都可以在網絡上看到類似的新聞,也幾乎每次都伴有網友譴責、警方提醒、專家的剖析,卻為何“網賊”屢禁不止呢。
網銀注冊用戶超4億
數據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網上銀行市場交易額達212.2萬億元,環比增6.0%,同比增長43.7%,網銀注冊用戶數超過4億,同比增42.3%
另據中國銀聯發布的2011銀行卡消費行為習慣調查報告顯示,網上支付已經越來越成為銀行卡持卡人的優先選擇,約半數持卡人優先考慮網銀支付,較去年提高約20%,反映了持卡人對網上支付環節更加信任。為了順應是時代的進步與市場的需求,各家銀行爭相開通了網銀業務,并不斷地升級加強。
網銀在中國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其安全性。據《新聞晨報》報道,3個僅有小學文化的無業青年在網上發布航空公司出售低價機票的虛假信息,合伙騙取被害人錢財7.7萬余元。
一邊是大受市場追捧,前景可期,另一邊卻是“網賊”花招層出,安全堪憂。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新增釣魚網站175萬個,同比上年增長1186%。而欺騙人數最多的十個釣魚網站,作案目標直接指向網銀用戶。調查顯示,過半數的網友質疑網銀安全,擔心“一損俱損”。
漏洞頻出,癥結在哪里?
據《揚州晚報》報道,目前一種被用于盜取個人信息的新型工具――USB鍵盤記錄器,在網購市場上悄然出現。相對于以往需要通過植入木馬程序才能盜取信息的軟件而言,這種硬件工具使用更加隱蔽,更易讓人“中招”。網銀安全問題為何屢禁不止?
一是安全漏洞。目前,網上銀行沒有嚴密的防范措施,使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鉆。盡管一些銀行通過“動態密碼”或者“動態口令”的方式,驗證網銀用戶的身份?!皠討B密碼”固然使用方便,但它主要適用于金額較小的交易,對于金額大、使用頻繁的用戶而言,其安全性并不理想。據了解,“動態密碼”隱患主要有兩類,一是以病毒等為主的系統安全風險,目前還未形成規模;二是身份風險,目前大多數案件都來源于此。據有關專家介紹,遭遇病毒和黑客的攻擊時,一旦用戶輸入“動態密碼”并通過網絡傳送,位于用戶與網銀服務器通信通道間的黑客便可通過鍵盤監聽、內存讀取等方式將其截獲,使用戶無法完成登錄,并造成網絡連接斷開、連接超時等假象;另一方面黑客利用截獲的“動態密碼”假冒用戶登錄到網銀,肆意作案,使用戶蒙受損失。
二是巨額金錢。網銀交易、轉賬的額度,讓不法分子看到了滾滾“商機”。今年1月至10月發生的案值10萬元以上的電訊詐騙案件中,網銀轉賬的案件僅占18.3%,涉及金額卻占26%。
三是用戶大意。很多有網銀交易歷史的用戶大都沒有戒備心,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對網銀安全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很容易落入網賊設計好的圈套里。
當然,在我國,尚沒有具體法律法規來對付一些沒有造成危害或者危害較輕的網絡犯罪,使得網上交易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成為非常關鍵的問題。比如,通過“動態密碼”登錄的用戶沒有電子簽名,這樣也就沒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認證材料,一旦出現糾紛,用戶的合法權利將不受保護,同時也給銀行帶來一定的風險。
銀行安保,任重道遠
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愈合網銀安全的致命傷,必須要在法律法規上下足功夫。業內人士認為,網銀支付可以使用戶足不出戶、不與銀行工作人員打交道即可實現交易,但改變不了其“金融活動”的實質,也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護,而現行的法律又很難規范網上銀行業務的發展,也無法徹底保護消費者權益。網上資金轉賬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錯誤,資金就不能正常支付,就會發生法律方面的糾紛,需法律調節。
當然,僅有法律法規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嚴格的執行力。對此,有關部門應繼續強化網上巡查力度,嚴厲打擊網絡詐騙,增加“網賊”違法成本及負擔,堅決遏制此類犯罪的高發勢頭。
另外,隨著手機支付快速崛起,手機網銀也被“網賊”們盯上??梢?,銀行安保工作任重道遠。這就需要各銀行自身在技術、管理、服務、安全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主動防范,及時升級和完善網銀系統,提高網銀安全系數。
最后,用戶在網銀交易時需要謹慎,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專家提醒公眾,一是要保證密碼等私密信息不對任何陌生人提供,無論對方怎么反復索要,這是底線;二是登錄正確的銀行網址。三是不可盲生從眾心理,特別是時至年關,圣誕、元旦、春節三大節日必然會引發網購高潮,網銀特色優惠服務迭出,用戶更要時刻警覺,謹防交易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