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北京半數居民參與網購,逾七成月消費低于500元
四成網購者跑贏CPI
網絡購物忙壞快遞員,是北京消費市場一大特點。通脹壓力下網購到底有多高的普及率?近日,本報聯合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網購專項調查顯示,50.3%的受訪市民有過網上購物經歷,包括自己挑選網上商品、別人代付款的消費形式。本次調查覆蓋北京城六區和大興、延慶等10個遠郊區縣,共有1141名受訪者接受調查。
兩成多網購人群是新手
調查中,49.7%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嘗試過網上購物。
拒絕網購的原因五花八門,其中92.1%的人稱更習慣到實體店面購物;79.7%的人認為網上購物商品質量不好判斷;78.1%的人顧慮服裝鞋帽不能試,是否合適看不準,退換貨麻煩;77.1%的人認為網上名牌商品真假難辨。另外67.2%的人擔心網絡支付不安全,64%的人未嘗試網購是因為不會上網或上網不方便;47.6%的人擔心到貨時間受快遞影響難以確定。
在參與網購的受訪者中,22.8%的人網購經驗還不到一年,屬于剛加入網購熱潮的新手。由于對網上支付流程不太熟悉,一些網購者會選擇自己挑選商品、別人代付款的形式,如老人讓子女代付款,學生由父母代付款等。
北京是全國網購消費起步較早的城市,受訪的網購人群中,有三成網購經歷超過三年以上。其中18.5%的人網購經歷為三年以上五年以下,13.1%的人網購經歷超過5年。
達人日常購物八成靠網購
雖然北京網購消費群體龐大,但多數人網上消費頻率不高。
本次調查顯示,45.8%的網購者只是偶爾上網買東西;13.6%的人兩三個月才上網買一次。幾乎每月都會買一次的網購者比例是11.5%;19.2%的人每月網購2到5次;另有4.7%的人每月網購6到10次,4.7%的人每月網購10次以上。
從每月網上購物的消費額看,26.5%的網購者平均每月消費額在100元以下;49.5%的網購者月均消費額在100元至500元;13.2%的人月均消費在500元至1000元;10.1%的網購者月均消費在1000元以上,其中月均網購消費超過3000元的僅占網購群體的1.7%。
整體看,網購消費者多數仍只是將網購作為日常實體店購物的補充,只有9.2%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到日常購物總額的五成以上。調查中,34.8%的網購者表示,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比重不到一成;41.6%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一成到三成;13.9%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三成到五成。另有6.8%的網購者網上消費占日常購物的五成到八成;2.4%的網購達人網上消費甚至占到日常購物的八成以上。
中青年成絕對主力
迅猛增長的網購消費中,20歲至39歲青年和中年群體成為絕對主力。
從本次受訪的網購者年齡構成看,20歲以下人群占6.3%的比例;20至39歲人群合計占62.9%的比例,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人占網購消費群體的34%;40至49歲人群占16.9%,50歲以上人群占13.9%。
2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群中,網購熱情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本次調查,20至29歲的受訪者參與網購的比例高達82.35%;50歲以上受訪者,網購比例僅為19.18%。
另外,中青年網購者無論是網購頻率還是月均消費額,都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的人。在每月網購6次以上的人群中,70%是20歲至39歲的消費者;每月網購消費1000元以上的群體中,20歲至39歲的消費者也占到67%的比例。
免運費能多賺80%好感
網購熱潮中,哪些商品最受歡迎?本次調查顯示,服裝、鞋帽、箱包和圖書音像制品是網購消費者買得最多的兩大類商品。
69.3%的網購者表示,經常購買服裝、鞋帽、箱包;25.1%的網購者經常購買圖書音像制品;22.6%的網購者經常購買食品、餐飲產品,其中包括廣受歡迎的團購餐;21.3%的網購者經常購買家電產品;17.8%的網購者經常購買數碼產品;12.9%的網購者經常購買美容化妝品;10.6%的網購者經常購買母嬰用品。
相比實體店購物,網購送貨上門省時省力和價格優惠最受消費者青睞。94.4%的消費者看重網購直接送貨上門,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優勢;89%的消費者選擇網購,是看重網上商品的價格優惠;85.9%的消費者認為網購過程相對簡單,商品搜尋和比較都比實體店更方便;81.4%的消費者看重網購能參考其他人對商品的評價;69.5%的消費者看重網購能買到更多個性化商品的優勢。
貨比三家依然是網絡消費者的基本原則。在調查中,73.3%的網購者表示,選擇購買網上商品的主要依據是不同網店的商品對比;59.1%的網購者挑選商品的重要依據是網店買家的體驗和評價;44.1%的網購者看重親朋好友的推薦;34.5%的網購者會根據網上廣告來挑選商品。
網購促銷手段中,免費送貨最具吸引力,有85.4%的網購者認為很有誘惑力;其次是商品折扣多,有82.9%的網購者會被吸引;退換貨等售后服務提升,也會吸引80.8%的消費者;贈送優惠券的吸引力較低,只有41.6%的消費者會被吸引。
六成受訪者將增加網購
與2010年相比,72.6%的網購者去年網上消費額有所增加,其中7.2%的人網購消費額增加不到一成;52.6%的人網購消費額增加一成到三成;40.3%的人增加了三成以上。
哪些原因在促使消費者增加網購額度?上述擴大網購消費額的群體表示,逐漸熟悉網購流程是首要原因,有66.2%的人認可;其次是團購活動豐富優惠力度大,有62.6%的人認可;43.6%的人表示,增加網購是他們在物價上漲壓力下抗通脹的重要手段。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體上漲5.4%,遠遠高出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3.5%的利率水平。專家預測,對已經熟悉網購流程的消費群體而言,網上商品的價格優惠會吸引他們繼續擴大網購力度。
本次調查中,63.6%的網購者明確表示,今年還會繼續增加網上消費;19.9%的網購者表示不會增加網上消費額度;另有16.6%的網購者表示還不確定。
網店信譽成最大障礙
經過多年市場培育,消費者對網上購物環境的改善基本認可。
5.9%的網購者對當前網購環境很滿意;37.8%的網購者表示滿意;53.5%的網購者認為網購環境一般。明確表示不太滿意當前網購環境的消費者只有1.9%,很不滿意的消費者僅占0.9%。
受訪者認為,網上購物體驗中最不滿意的環節是選購商品不合適時退換貨麻煩,有59.6%的網購者選擇;其次是商家以次充好,有56.1%的網購者選擇;34.7%的網購者抱怨折扣商品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實惠;26.8%的網購者抱怨網上支付不夠方便。
網購體驗中與快遞相關的抱怨比較集中,38.2%的網購者抱怨貨物遞送太慢;34.1%的網購者抱怨運費太貴;24.9%的網購者抱怨商品遞送中途損壞。尤其在大型促銷活動和節日消費旺季時,網購消費者對快遞的投訴往往超過對商品銷售的投訴。因此,京東、蘇寧的網上銷售已經自建配送體系,淘寶也斥巨資投向倉儲設施等物流體系的軟肋。
在遭遇網購消費糾紛時,64.8%的消費者表示會投訴,23.9%的消費者表示不會投訴,另有11.3%的消費者表示會看情況而定。市場人士分析,由于很多網上消費金額較低,消費者投訴意愿相對于實體店消費要低一些,尤其對商品質量有問題的網店,往往只是排除在自己下次網購的選擇范圍之外,而懶得去投訴維權。
下一步,網上購物的規模提升還面臨哪些障礙?接受調查的網購者認為,網店信譽度難以判斷是最大障礙,有85.7%的人選擇;68.5%的人認為發生消費糾紛維權困難是主要障礙;50.3%的人認為運費上漲過快是重要障礙;25.8%的人認為支付安全問題是重要障礙。
北京網購增速100%
去年1至11月,北京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統計的18種零售業態中,網上商店實現零售額223.1億元,同比增長1倍,而全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222.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為10.9%。網購的增速居各類之首,目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的比例還偏低,約為3.6%,仍具備上升空間。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專家聶林海分析,網購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較低,主要因為網上消費的安全、可信度與服務質量都有待提升。目前網購的主力軍是年輕人,他們消費實力有限,網上購買的商品大多價值較低,而年齡較大、購買能力較強的群體,則對網上商品的質量信譽和支付安全心存疑慮。
為了提升網上零售的比重,商務部等八部委已經聯合在全國22個城市開展電子商務示范工程,重點進行電子商務的信用體系建設,將組織專業中介機構和協會對網上商店的信用進行評級,幫助消費者甄別挑選信譽高的優質網店。
不過,在全球范圍,網上購物依然只是實體店傳統銷售模式的重要補充。聶林海介紹,在美國,網購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約在10%,韓國約為12%。中國電子商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網購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的比重提升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最終發展趨勢應該是與傳統實體店銷售各占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