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隨著互聯網漸漸成為各式觀點交鋒的公共空間,“公共討論”逐漸成為常態。問題在于,在網絡空間,應當如何營造一個健康理性的討論平臺?
時下很多網絡口水戰,并非理性的“公共討論”,而是“用謾罵回應謾罵,用立場回應立場,用情緒對待情緒,用抱團對待抱團”
春節期間,方舟子對于韓寒作品存在代筆情況進行的質疑,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網絡爭論。大量的“粉絲”用各種方式對各自的偶像表示擁護與支持,許多與此或無直接利益關系的社會名人也紛紛發表觀點、參與討論,一時間吸引了更多網友的圍觀和多方媒體的報道。
事實上,自互聯網誕生以來,尤其是隨著微博等應用得到廣大網友的青睞,很多因事實判斷有別、價值觀有異、地域文化隔閡等原因造成的網絡論爭并不鮮見。
有學者認為,隨著互聯網漸漸成為各式觀點相互交鋒的“公共空間”,類似的“公共討論”也將逐漸成為常態。問題在于,網絡空間里,如何營造一個健康理性的討論平臺?在公共討論的過程中,社會名人或公眾人物如何進行良性互動?普通網民又該如何做到理性參與?
呼喚理性客觀的討論方式和寬容心態
不做“憤青”和“口水黨”
希望更多網友能夠通過爭論學會理性表達
以方舟子和韓寒之爭為例,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系主任杜駿飛教授認為,事件本身并不復雜,“就是兩個文人之間的筆墨官司”。他分析說,二人都擁有眾多粉絲,“從爭論的過程來看,‘粉絲’中很多人都是在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參與討論的人往往會口不擇言,甚至以極端的口吻出場參與這場口水仗”。
當然,也有很多網友抱著理性客觀、就事論事的態度參與其中。微博網友@秋葉語錄是武漢某高校的老師,業余愛好制作教學課件PPT,他專門制作了長達44頁的PPT《從方韓大戰學批判性思維》,被轉發1.5萬余次,評論近4000條。
“轉發的朋友中有很多我原來不認識或者沒有交往過的名人,比如@薛蠻子、@黃健翔、@姚晨等,遠遠超出我的預期。”@秋葉語錄告訴記者:“最讓我欣慰的是,大部分朋友在轉發或評論時能理性客觀看待我的內容,不管指出我在案例選擇上是否有偏向,還是指出我的PPT中可能帶入個人情感立場,都是就事論事,懷著求真求實的態度溝通,這是非常難得的?!?/P>
@秋葉語錄坦言:“自己30歲前也算是一個‘憤青’和‘口水黨’,現在回頭看當年很多思想和言論,也覺得有些荒唐,所以,我深知學會理性思維的重要性?!闭麄€春節期間,@秋葉語錄都在關注爭論雙方的質疑與回應,當發現其中的“很多質疑和回應,都是用謾罵回應謾罵,用立場回應立場,用情緒對待情緒,用抱團對待抱團”時,便想到了用他最擅長的PPT的形式,希望更多的網友能夠通過這次爭論學到一點理性辯論的基礎知識,比如搞清楚觀點和事實的差別,比如了解一些常見的邏輯錯誤。
此外,@秋葉語錄還希望大家學會寬容的心態,“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不至于任何事情都上綱上線,站在各自立場互掐?!拔覀€人很害怕這種不寬容的心態――堅決要把不同意見的人打到說服、不肯求同存異。”他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看來,不光是對持不同意見的人要寬容,對于“粉絲”的非理性現象也要保持一定的寬容和理解。他說:“‘粉絲’現象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特殊文化現象。特殊之處在于主體價值多元化,具有較強的情感導向,其功能包括娛樂、發泄、看熱鬧等。對此應該寬容,沒有人在娛樂場中做學問,就像對于相聲、開玩笑不能進行學術推敲一樣,也沒法要求粉絲一定要像學者一樣嚴謹?!?/P>
網絡討論應形成“正向文化遺產”
暴力話語、打碎一切的語境在當下依然頑強地存在
呼喚真正以良知為立場的批評者、討論者
德國傳播學者諾依曼很早就研究發現,在人群聚集之處,民意會出現非理性的蔓延,在爭吵中公眾的觀念很容易被極端言論所左右。
因此,杜駿飛認為,參與公共論戰的一些“意見領袖”,應當負起更大的責任,“卷入網絡論戰的不少所謂社會名人、知識分子,其中一些人的言論比較極端,存在口不擇言、話語極端、輿論審判或者以偏概全等現象”。
“但這些毛病不是一人、一事、一地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通病”,杜駿飛進一步分析說:“比如,人們在批評的時候并不總是在尋求真知,而往往試圖用非理性、粗暴的方法,從超越法律的視角做無邊界的判斷,甚至惡意的、極端的話語呈現。這種打碎一切的語境,在當下依然頑強地存在,文化界、思想界、知識界的每次論戰中,都隱約可見?!?/P>
對于當下的“韓方之爭”,杜駿飛認為,真正要關注的并不是誰最終獲勝,而是這次網絡討論有沒有可能形成一個“正向的文化遺產”。對此,他提出要注意三點:
首先,人們在網絡爭論中,應該如在現實社會中一樣,依法行事。在批評和被批評、指控和被指控之間要形成法律約定,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須站在法律的邊界內行事,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反過來,如果人人都可以隨口指控,無拘無束,甚至無端辱罵,其結果是這個社會將更加不自由。
其次,希望在網絡討論中可以出現一批理性參與的“意見領袖”,他們是真正以良知為立場的批評者、討論者,在他們的影響下,公眾會參與到理性的討論中去,慢慢地澄清事實,尋求真知,這才是公眾和“意見領袖”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討論過程中,媒體和知識分子不能簡單地把雙方陣營算一下百分比,看誰的比例高誰就有道理。要尊崇良心,遵從常識,遵從規則,遵從法律,而這些方面,都需要知識分子的堅守。
第三,要排除語言暴力,拒絕不良文化的裹挾。一些不良的語言習俗、語態以及文化立場,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消除。所以,希望我們在將來的討論中,在話語方式上可以更加平和,更加尊崇人的價值、尊重人身權利。
網絡“公共討論”需要合適載體
微博在提供思想線索和事實線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間內,不可能充分表達論據、提供論證
傳統主流媒體應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為增值服務
相較以往的論壇、博客等互聯網形態,微博無疑成為了近期網絡爭論的主戰場。“單向關注”的鏈接方式和“140字”的傳播形式,無疑降低了網絡討論的參與門檻,使得廣大網友不但可以“圍觀”,還可以直接參與討論。
然而,微博作為網絡討論的載體也存在先天不足。網絡研究學者表示,微博在提供思想線索和事實線索上功能巨大,但是在140字的空間內,不可能充分表達論據、提供論證。微博式討論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人人都不以理據為本,而以自己的觀點為榮,這種討論是比較傾向于非理性的,對于網民批判精神的培養不利。
微博式討論的另一不足在于其關注的中心是人,而非話題。在傳統的網絡論壇和博客上,網友可以通過提供長篇發言和圖片證明等回復模式,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進行討論。在微博上,即使網友利用“長微博”發言,但也是自說自話,難以在一個共同的話題下持續深入地討論。所以,在類似的網絡論戰中,很多網友反而去看論壇上的匯總帖,以避免偏聽偏信。
“我現在還不清楚如何規避微博的弊端。自己采取的應對方法,是把微博僅作為一個傳播渠道。對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或思考,我仍然堅持寫博客,哪怕我寫錯了,思考錯了,也能比微博上深入?!盄秋葉語錄如是說。
對此,姜奇平認為,“微博是一種原生態的文化,用它來進行網絡討論,必然帶來原生態討論具有的特點。我們要了解這種‘嘴上沒把門’的特性,用降低盲從度、提高辨別力來對待”。
他指出,如果要進行健康的、成熟理性的網絡公共討論文化,最好要開辟合適的“場子”。傳統主流媒體可以抓住這個市場空當,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為增值服務,提供給有文化需求的人。對待一些網絡上的傳言,主流媒體應當負起責任,提供引導、求證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