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記者了解到,涉案電腦里的一張不起眼的電子表格,成了破獲這起網絡詐騙案的關鍵。
電子證據“不說謊”
2011年5月,接到多名受害者報案后,永川警方迅疾行動,順藤摸瓜,成功將晏某及其作案電腦“人贓俱獲”。
出乎意料的是,在這臺筆記本電腦里,晏某不僅儲存著詐騙過程的QQ聊天記錄,而且每個月都將每筆詐騙中的受騙者姓名、手機號碼、詐騙金額進行了數據統計,制作成“兼職人員表格”?!氨砀駜扔兄孛模褪潜晃因_過兩次的。”晏某解釋說。
正是有了這張“兼職人員表格”,辦案檢察官才得以“按圖索驥”,對犯罪事實進行了逐一審查核實。由于58名受害人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對永川附近的受害人,辦案檢察官和警方進行了直接詢問;而對于外地受害人,他們則依靠協查機制,通過當地警方間接獲取了受害人的詢問筆錄。這58份詢問筆錄,印證了“兼職人員表格”的絕對真實性。
“可以說,總數15700元的詐騙金額,是我們200元、200元給‘摳’出來的。”辦案檢察官自信地談到電子證據的“功勞”,不但在于找到受害人并“挖掘”出大量證人證言,更在于查證過程實現了“由證到供”。
鐵證如山,晏某也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要不是當初作了統計,我都記不住到底騙了多少人。”
“兼職陷阱”讓大學生們“傷不起”
在這張“兼職人員名單”里,記者發現,晏某的“獵物”大多是那些正經歷“畢業陣痛”的大學生。在“就業難”的重壓下,急于找到工作的他們,卻成了晏某來回擺弄的棋子。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學生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受害者,還有“幫兇”。
“老板每次給我的人才網站數量都不等,有時幾百個,有時上千個,一般五六天就將招聘信息發送完?!薄皹I務”忙不過來,晏某還招聘了6位大學生兼職,每天幫他在人才網站發布招聘信息,月工資1000元。“內容并沒有變化,只是改一下招聘單位。”其中一名大學生小劉說。
在這些大學生面前,晏某搖身一變,成了重慶某網絡傳媒公司的“晏總”。而“辦公”的地點,就設在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頂樓。平時,晏某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即使要指派任務,他也是用QQ把招聘信息發給幾名大學生,很少當面接觸。
“門一般都是關著的,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一名大學生注意到,晏某接電話的頻率很高,而且總是有意避開他們。
“我不知道公司的效益如何來的,只曉得按照要求工作。”另一位大學生說。
大學生們想不到,他們的老板竟是個“騙子”。他們更想不到,辦公室里的晏某竟“扮”起了女人。“我聲音比較尖,在電話里像女聲?!标棠吵姓J,他為掩人耳目,一直假冒女性和受害人通話,而他提供的匯款賬戶,也是以一個女人的名字登記的。
晏某說,他之所以搞網絡招聘詐騙,是因為“這種方式容易,不辛苦”。然而,他輕松布下的“雙重兼職陷阱”,卻讓無比渴求工作的大學生們實在“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