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工信部日前宣布,啟動為期3個月的專項行動,打擊泛濫成災的垃圾短信?!爸厝鰮簟钡膽B度令人欣慰,但垃圾短信這些年屢禁不止,生命力極其頑強,堪稱垃圾中的“戰斗機”,如果沒有長效機制尤其是相應法律,恐怕難以阻止其“起飛”。
過去一個月,一位自稱“香香”的某娛樂場所經理每日發來短信,時而溫情,噓寒問暖;時而深情,探討人生感悟;時而色情,語言極盡挑逗,盛情邀約。這些年來,見識過各式垃圾短信,發票假證、地產中介、冒充親友欺詐、中獎釣魚詐騙等,一應俱全。但如此“情深義重”而且堅持每日一發,倒是初次領教。
這就是垃圾短信,像被污染的空氣,如影隨形,讓人無處躲藏,不但孤立無援,有時還“腹背受敵”――前不久,有電信公司被曝光為垃圾短信大開方便之門,甚至親自操刀,從而謀取利益,著實令人寒心。當初我還憧憬過,把垃圾短信投訴給運營商,發送者會被多扣話費乃至停機,如今看來,太傻太天真。
既然已承認垃圾短信“泛濫”,“亂世”就該施重典。依靠3個月的集中整頓,恐怕難以根治,還是期盼著出臺長效機制:運營商和服務商加強行業自律,公安、通信管理部門強化監管。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懂,難的是堅持。試想,如果能追查每條垃圾短信背后的群發者,并使之成為常態化工作,“短信騷擾”理應與日俱減,至少不再那樣猖狂。
有統計顯示,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保護個人信息的相關法律,而我國尚未將此提上日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徹底“破冰”,法律才是最鋒利的兵刃。一個可參照的先例是“酒駕入刑”,實施近一年來,強大的威懾力有效保護了人身安全;既然隱私安全同樣重要,那也該用更嚴厲的法律制度來保駕護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