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在信息傳播手段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對造謠者更需要依法懲處,才能從源頭上減少謠言。
微博的興起,給一切新奇信息安上了翅膀,也給造謠傳謠提供了快速渠道。然而,微博只是一種新媒體工具,并不是它改變了謠言,而是謠言因它而發生了改變。
近期,有人在微博中編造、傳播所謂“軍車進京、北京出事”等謠言,產生惡劣社會影響,受到依法懲處。這是謠言在新技術條件下產生與傳播的一個突出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微博時代謠言的一些特點和規律。
謠言帶有某種新奇性、獨特性、爆炸性,異于人們慣常聽聞的信息。這些特點又切合受眾接受心理,在面對一則信息時,人們在“這是真的嗎”的將信將疑之際,往往傾向于選擇相信和傳播。這正是謠言得以傳播開來的社會心理基礎。
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受眾既面對著海量信息,又對一些新奇信息有一種饑渴感。微博的出現,在滿足的同時又增加了這種饑渴感。而在另一方面,微博等新技術使信息傳播呈現核裂變式的特點,在瞬間可能使一則信息周知所有博友。
在這樣的新環境下,一個蓄意的造謠者如果編造一條爆炸性謠言,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所有微博,進而導致現實世界里的人心惶惶乃至恐慌。甚至謠言的初始發起者,即使沒有惡意,只是對道聽途說、對眼見表面現象生發猜想的信息進行微博發布,也同樣能帶來上述后果。而且,因其與事實沾一點邊卻又與真相背道而馳的“似是而非”性,更容易讓人選擇輕信。
任何一個正常秩序的社會里,其實都不允許謠言的存在。而在微博等新技術條件下,謠言對社會的危害性也與此前不可同日而語。謠言與不同意見不在一個范疇,社會越是文明進步,越可能寬容不同聲音、不同看法,卻越不可能寬容甚至縱容謠言,越不會給謠言以機會。因而,在信息傳播手段今非昔比的情況下,對造謠者更需要依法懲處,才能從源頭上減少謠言。
面對謠言信息,社會對其鑒別、求證、澄清的速度,也直接影響著受眾的接受程度,決定著謠言的危害程度。如果一則信息出現后,既沒人證實,也無人證偽,人們就會傾向于相信。因為人們潛在地認為,錯誤的信息是有人證偽的,無人證偽即為真。這正是社會的辟謠機制在起作用。如果辟謠制度總是缺位,人們接受信息就會反過來,會首先認為信息都是可疑的,這種心理對于社會發展進步來說成本很大。因而面對謠言,一旦出現就在第一時間辟謠,則謠言的危害性就會有限,也捍衛了公眾的基本信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