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如果有陌生人來電,讓你出低價就能得到智能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那你就要當心了,因為這很可能是有預謀的詐騙犯罪活動。
即便你沒有當場動心,但只要猶豫了,默許了,甚至僅僅是想聽個究竟,那么你也可能慢慢滑入一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日前,上海松江警方就一舉破獲了一個專門從事電話銷售詐騙的犯罪團伙,30多名涉案嫌疑人被繩之以法。
上海警方提醒,市民切勿輕信中獎、饋贈等五花八門的陷阱,尤其是要對陌生來電保持足夠的警惕,并妥善保管個人信息泄露。同時,警方呼吁社會各界應當聯手監管網絡信息,擠壓此類犯罪的生存空間,杜絕類似案件的重復發生。
1、不堪行騙:話務員向警方揭露騙局
今年1月6日,上海松江警方接到市民王軍(化名)的舉報:松江九亭某貿易有限公司以電話推銷為幌子,行詐騙錢財之實。
據王軍透露,他此前是這家公司的員工,從事話務工作。應聘后王軍立即參加了公司的培訓,但隨著培訓越深入,王軍越覺得其中有異:這家公司所從事的業務完全就是通過電話捏造充值話費送手機的騙局,已致使多人財物受到損失。
深感不安的王軍果斷選擇了離職,隨后向警方舉報。
按照王軍的描述,話務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部門主管提供的電話名單逐一撥打電話,打通了電話后,照手上那張“話術”劇本,與對方展開對話,以免費贈送對方手機、平板電腦等貴重物品為誘餌,吸引對方購買1000到2000元不等的電話充值卡。一旦對方同意,手機、平板電腦和充值卡將以貨到付款的形式快遞到客戶家中。但實際上,手機、平板電腦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仿制品,充值卡也是無法充值的假卡。
王軍的舉報究竟是否屬實?如果屬實,為什么一直沒有接到類似的報警?警方對這家貿易公司展開了調查。
2、設計劇本:員工用免費“蛋糕”“開導”客戶
經過半個多月的調查排摸,上海警方對這家公司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家貿易公司位于上海松江九亭一家商廈的4樓,公司上下有30多人的規模,是由王某、譚某和許某合伙出資開辦的。其中王、譚二人是夫妻關系,負責掌控全局,許某負責“腳本”設計、培訓員工和績效考核。所有話務員每月底薪1500元,業績超過7000元就能有1.5%的提成,“業績”越高,提成比例也越高。
根據上海警方調查,這家公司的行騙流程如是:每天從網上購買數千條個人信息,分發給各個話務員。話務員撥打電話后,只需按照腳本方案與接聽者通話即可。如果對方對免費贈品感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話務員就會告訴對方:按規定,只有購買公司的電話充值卡,成為公司的會員才可以獲得免費贈送的資格。如果對方不愿購買,話務員則會依照劇本開導:這些充值卡是全國通用的,三大手機運營商的手機都可以充值,購買了也只不過等于提前支付話費,又可以免費獲得一部手機,非常劃算。與此同時,話務員還會不停強調,贈送的手機、平板電腦均為正品行貨,有質量保證,并承諾7天內可以全額退款等等。
3、整合資源:網購聯系方式實施詐騙
上海警方還發現,這家公司之所以可以輕松行騙,是因為網上大量存在的灰色甚至黑色產業,為其提供了隨手可得的行騙資源。而這家公司所做的,是搭建起了一個媒介,把各種資源“整合”在了一起。
詐騙團伙每天以6角錢一條的價格,從網上訂購2000到3000條公民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大多是從一些快遞公司泄露出來的??爝f員送貨時出具的簽收單上有收貨人聯系方式等信息。這些收貨人,大多愛網購,因而成為這家公司的目標。
比如高仿真山寨機的定制。詐騙團伙免費贈送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都是從網上以300-400元的價格收來的。這些假貨一插卡開機就可以看出非常粗糙,有的僅具備電話功能,有的甚至連電話都不能打,但從外包裝和機身來看,幾可亂真。等到被害人付款之后發現上當,再撥打電話想要退貨時,當初信誓旦旦的客服就會撕下偽裝,直接掛斷電話……
4、現場抓捕:當場抓獲30多名話務員
3月21日,警方兵分四路,分別在團伙總部、團伙頭目住處、子公司所在地和公司倉庫,抓獲了全部涉案人員50多名,繳獲大量涉案物品。
是日上午,記者受邀跟隨其中一路警力直擊抓捕現場,走進被該家公司稱之為話務中心的一個辦公場所,30多名話務員的話音此起彼伏,這些話務員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有一個擁擠的工位。桌上除了有一個計算器大小的簡易電話和一副耳麥外,還有一些寫有客戶信息便簽條。
據警方介紹,因年后部分成員流失,這個詐騙團伙竟高調地在光大會展中心、趕集網等招聘會和招聘網站上“招兵買馬”,準備大干一場。還有一名公司“骨干”眼見業務蒸蒸日上,拉了五六位老員工準備“單飛”。
據嫌犯交代,這家公司以類似方式行騙已有半年多,平均每天能夠成功做到20多單,受害人遍及全國各地。截至案發,他們已行騙數百起,涉案金額上百萬元。
目前,涉案的30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偵辦此案的警方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案中20多名“話務員”之所以也被刑拘,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發送詐騙短信5000條以上或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以詐騙罪論處,并可認定為刑法第266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些“話務員”撥打詐騙電話的次數都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
◎記者手記
“網絡化生存”漸成犯罪土壤
這起案件告破,在揭露詐騙團伙行騙伎倆、提醒市民莫貪小失大的同時,也揭示了騙子們“網絡化生存”的根基所在。
從“客源”資料的購買、行騙道具的定制,到假發票的開具……騙子公司的行騙要素幾乎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渠道。這不僅折射出當今網絡的亂象,也引發了人們對一些法律模糊地帶的思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網絡上有一部分人游走于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有意無意成為了一些犯罪的幫兇。有的“灰色”,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成為了“黑色”。比如,在販售公民個人信息人人喊打的今天,原本網上公然叫賣的情況已大為好轉,但更多的是轉入了隱蔽狀態,他們開始通過建立QQ群的方式,共享、販售各種公民信息。
記者了解到,此類QQ群也是很多私家偵探交流業務的地方。私家偵探,同樣也是不被法律允許,卻以其他名目公然存在的“灰色”職業。他們的竊聽、跟蹤、密拍等調查手段,不但侵犯了公民的隱私,也侵犯了司法部門的偵查權。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灰色地帶”――在網上輸入“代開發票”,你可以找到220多萬個相關結果;輸入“定制充值卡”,可以找到247萬余個相關結果;而網上大量存在的“技術開鎖”,也使竊賊們“自學成才”變得更加容易。
記者從140多萬個搜索結果中隨意點入一個名為“鎖匠用品網”的鏈接,發現里面不但出售各種開鎖工具,還可以函授開鎖技術,并承諾包學包會。所謂的函授分為3款,其中最簡單的一款名為“民用組合”,只要400元,就可購“單鉤利速”一套、“黑金剛”三件套一套、“后調銅磁性”一套、“喀巴極速工具”一套、《開鎖大全》一本及開鎖光盤一張。
就在一個名為“錫紙開鎖技術”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的時候,全國各地警方接報多起利用這一開鎖技術入室盜竊的案件。盡管如此,對于“技術開鎖”在網上的擴散,卻依然沒有好的辦法規范和限制。
這種狀況的存在,已經不是僅靠警方的打擊就可以改變的,而是需要立法、執法、行業監管、網絡運營商等社會各方面協力同心。如何防止更多的犯罪從網絡“灰色地帶”孳生,已經成為擺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解而又必須解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