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人享受著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和樂趣。特別是社交網站、即時通信工具等新興網絡產品的應用和普及,大大拓展了普通民眾的發聲渠道和創作空間。面對這種新形勢,我們應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網絡管理,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
網絡傳播具有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雙重特征。在網絡傳播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或傳播者,網絡信息傳播不再是個人簡單地獲取信息的過程,而是個體與他人互動、融入社會的過程。特別是微博等新興網絡產品以便捷性、自主性、互動性等優勢,把世界帶入一個“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能被關注”的時代。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的網絡傳播中,每個人都可能是一個媒體,不僅傳播多樣化的信息,而且傳播各自不同的理念。比如,一條微博既能表達正義、傳遞善意、反映民意,也能傳播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發表錯誤言論。在這個過程中,事件的真相可能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個人的言論可能左右他人的判斷和選擇,社會輿論變得更加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需要努力實現網絡管理的三個轉變。
從“回避”向“引導”轉變。面對網絡文化方興未艾的新形勢,恐懼網絡、回避問題、默不作聲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如果權威機構不發布真實、準確、權威的信息,就會給別有用心者進行惡意言論攻擊、煽動社會情緒提供機會。因此,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進行網絡信息引導。一方面,可以探索實行網絡實名制,使網民在討論熱點焦點問題時承擔相應責任,并防止一些網民化身為千萬個“馬甲”重復發帖,從而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和惡意言論的攻擊。另一方面,做強主流媒體,特別是推動主流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進行客觀、準確的報道,還原事件真相,為廣大網民提供理性、建設性的觀點,引導社會輿論。
從“獨對”向“共管”轉變。面對日益龐大的網民群體和紛繁復雜的網絡聲音,相關部門和單位應積極、主動地參與網絡管理,加強協調配合,努力營造理性、健康的網絡傳播環境。比如,有關部門和單位可以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培養一批思想素質過硬、熟悉網絡語言、善用網絡傳播手段的“意見領袖”,及時披露事件真相、發出權威聲音,回應虛假信息和不實言論;可以成立網絡監察小分隊,監測網上的虛假信息、低俗信息并及時作出反應,防止其誤導公眾;定期召開網絡輿情工作聯席會議,及時通報和交流所掌握的情況和信息,提出工作意見和建議,第一時間采取應對措施,防止輿論危機。
從“立法滯后”向“法制完善”轉變。法律法規因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而成為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目前,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網絡產品日新月異、網絡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對我國法律法規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國有關網絡傳播的立法明顯滯后。應在遵循網絡傳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讓網民享受便捷、有趣、有益的網絡生活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遏制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保障網絡文化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