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截至2012年6月底,31.8%有網絡購物經歷的網民曾在網購過程中直接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網購遇騙網民的規模達6169萬。(7月5日人民網)
看到新聞,筆者除了震驚還有感慨,一些不法分子偽裝成電子商務、網絡銀行等可信品牌,千方百計把網民引誘到精心設計的釣魚網站上,騙取用戶的隱私信息和錢,導致遇騙網民的規模達到6169萬。而每年因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給網民造成的損失不低于308億。作為消費者,面對觸目驚心的數字,怎能不感慨?不禁要問,“釣魚”網站的泛濫危害巨大,原因何在?
筆者認為,“釣魚”網站的生存和泛濫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火爆的網購市場給了釣魚網站可乘之機,網民們網購時大意導致掉入陷阱,或因貪圖小利被一些促銷活動蒙蔽了雙眼;另一方面,網購相關法律機制尚不完善,網絡釣魚行為隱蔽,查處困難,低成本,高回報,低風險,高利益,造就了龐大的黑色利益鏈。甚至有一些小網絡公司以“承接各類釣魚網站模板設計”為業,幾百塊錢就提供仿淘寶、卓越的“套餐”服務,幫“釣魚者”建好模板、找好國外服務器。不難看出,“釣魚”花樣正在隨著網絡購物等互聯網新服務和新應用的出現而翻新,而這種現象和趨勢更加讓人擔憂。在普通網民提高警惕保護自己的同時,有關部門對“網絡釣魚”的清剿已刻不容緩。
網絡購物與傳統的購物方式相比,優勢明顯,但其虛擬性、流動性、開放性、無地域性也給電子商務發展帶來不少制約,同時給傳統法律帶來諸多挑戰。我國現行法律對于遏制網絡詐騙十分乏力,這也導致網民維權困難重重。同時,由于諸多原因,我國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社會信用的缺失很容易滲透到電子商務中。另外,網絡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交易的廣泛參與性、交易的虛擬化、時空跨越性等,更是放大了信用問題。
制定誠信體系建設的標準和規范,需要打破目前各行業征信系統分割的現狀,將各行業征信系統進行統一整合,并向社會公眾開放,這樣才能有效遏制網絡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