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近日,一場破碎的戀愛被男方當事人曬上網絡后,因“48歲女教授”、“30歲男學生”等關鍵詞及大量交往細節、眾多露骨言辭迅速得到關注,并被冠以“色誘”、“畸戀”之名火爆網絡。8日,當事雙方先后開設微博,男方不休不止繼續爆料,女方則稱隱忍半月后不得不辟謠,并表示已采取法律手段,要求還原事實真相。
究竟是男方口中的“屈辱情史”,還是女方所稱的“以婚姻為目的”的“交往”,我們一時難以厘清,也無須理會,畢竟這本是他們的私事。然而,跑到網絡上使勁抖落隱私,把時下最火的微博當成最佳泄私憤場所,這就不是私事了。
網絡是網民交流信息、碰撞思想、結識朋友的平臺。任何一個網民,不管如何使用網絡,都應自覺遵守公德、維護秩序,否則就難以保證這個空間的健康和諧。
遺憾的是,到網上泄私憤的事例絕不止這一樁。今年曾博得大量眼球的“假和尚開房事件”,真相是兩名北漂歌手因與簽約公司老板(老板是“修佛之人”)發生合同糾紛,二人便假扮和尚開房并拍照上網,以引發網民謾罵,從而宣泄心中憤怒。就在昨天,上海寶山公安剛在微博上辟謠,稱一網民因瑣事與妻子發生矛盾,妻子一氣之下帶女兒離家。為此,該網民杜撰微博稱女兒走失,眾網民愛心轉發卻被其泄私憤的初衷所玷污……
在網上泄私憤,猶如在一個潔凈的公共空間惡意傾倒垃圾。污染網絡環境,侵害的是網民的共同利益。為何會出現這種無底線舉動?
不可否認,首先是這些人自身缺乏網絡公德和法律意識。他們看到網絡發布自由,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便覺得它是個給力的武器,不忍不“用”。其實,一些明星隔空對罵、所謂“公知”微博約架,也都是置網絡公德于不顧的舉動。
另外,選擇網絡泄私憤,也是一些網民習慣性的圍觀“慣”出來的。像女教師與男學生的“恩怨情仇”,迅速成為各大微博的熱門話題。只要有“猛料”,自有人“速速去圍觀”。也不管真相究竟如何,也不論是否侵犯當事人名譽,先轉發再說,沒看全就進行道德評價的也為數不少。大量的轉發、評論中,嬉笑、嘲諷、謾罵超過理性的甄別、中肯的判斷,形成一種病態的網絡生態。
網絡是無數網民共享的公共空間。讓我們愛護它,別讓它成為泄私憤的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