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7月30日,《廣州市地方性法規立項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辦法(草案)》)提交廣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審議。
上述草案對廣州市立法建議項目的征集對象、征集方式和征集時間都做了規定。根據草案,今后廣州市人大法工委在收到各方面報送、提出的立法建議項目后,應整理匯總,形成年度立法計劃建議項目征求意見稿,并廣泛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方式包括在報刊或者網站、立法官方微博上公開征求意見,以及通過發函、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征求。征求意見的對象包括社會公眾、市政府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等。
“微博比傳統網站、論壇的互動性更強。”深圳律師協會行政法專業委員會主任曹疊云說,使用微博的群體比較活躍、有創造力,對這一部分民意進行引導,可以提高立法項目的征集效率。
事實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主政廣東以來,網絡問政作為一種參政議政方式,已經被諸多政府部門普遍采納,廣東也在進一步探索網絡問政的制度化之路。在立法過程中征求民意亦已成常態,而網絡憑借其優勢,成為政府獲取民意的一種有效的渠道。
早在2009年8月,廣州市通過的《廣州市地方性法規制定辦法修正案》就提出,重要的法規應當在本行政區域發行的報紙或互聯網上征求意見。
但依據過往經驗,在政府發出邀請之后,如果進一步點擊相關的政府或人大網站,就會發現在轟轟烈烈征求民意的背后,政府部門對民意的反饋相對冷清,甚至缺乏有效互動,這也是導致每次民意征集“由熱轉冷”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讓群眾參與到立法活動中,不僅在于發出誠懇的邀請,還要讓群眾在立法的過程和結果上看到互動的效果。
曹疊云認為,網絡問政的優勢不言而喻,以往政府機構、大的企業集團掌握了話語權,而現在通過網站、微博等現代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公眾參與,更好地了解民意。
根據前述草案,為了保證立法項目質量,除了拓展意見征求渠道外,草案還規定了一套立項標準體系,其內容包括可以立項、優先立項、不予立項和廢止法規等四個方面的具體標準;廣州市人大法制工委將每年6月征集下一年度的立法建議項目,且征集時間不少于一個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的全體會議在廣州市人大網站上進行了現場同步圖文直播,這在廣東省尚屬首次。廣州市市長陳建華第一個“被直播”,在會上代表市政府做了《關于市政府上半年工作情況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的報告》。據悉,廣州今年計劃直播15場人大常委會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