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在如今政務微博扎堆涌現的中國,一個官方微博的問世,可能不會引起多大轟動?!度嗣袢請蟆饭俜轿⒉┮缘驼{姿態,“隨風潛入夜”,但在短短一周時間內,以180多條的微博,收獲了15萬多粉絲。其中有一條微博竟有15000多條的評論與7.3萬次以上的轉發。
在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公眾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今天,《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在短短的一周內能收獲如此可觀的“圍觀”,實屬難得。
多重因素成就了第一黨報官方微博的起跳成功。比如,《人民日報》的品牌效應以及“7?21特大暴雨”引發的輿論沖擊波,但我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微博的媒介活性以及《人民日報》微博不一樣的言說方式。
這幾年,微博這一新媒體形態在中國的“野蠻”生長,引爆了一場新傳播革命。其改寫了中國既有的信息與輿論傳播格局,打破了此前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度的信息、輿論傳播格局。顯著表現是:作為“沉默的大多數”,草根權力獲得了申揚。拜新媒體所賜,一個個社會微動力活躍起來,一個個沉默的聲音也被打撈出來,匯聚成一個無比廣闊的公共輿論場。這種輿論場不再是一個僅在體內循環的封閉輿論空間,而是一個四面向社會開放的輿論“公海”。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作為第一黨報旗下的新媒體,同樣被新銳的媒介技術賦予了活性。微博技術釋放出巨大的表達能量,推動《人民日報》微博融入社會,將高端主動脈與一個個社會毛細血管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比較暢通的政治溝通體系。如果這家權威媒體逆新媒體邏輯而動,受傷的只會是自己,而不是新媒體。事實說明,《人民日報》沒有這樣做,而是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順勢而動,借風發力,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微博作為一個高度草根化的社會媒介,具有天然的親社會性。在微博空間,平等是傳播的信用卡,互動是溝通的通行證。傳者與受者的交流互動不再依附于等級化的世俗傳播權力,而是依靠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信任與默契。這要求溝通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平等的、人性化的?!度嗣袢請蟆饭俜轿⒉┮氆@得預期的溝通效果,就必須用微博的言說方式說話。不論發布信息,還是闡發觀點,都不能帶有傲慢與偏見。即便要說服公眾,不能自以為是地說教,而是要放下身段,以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說話,這樣才不致令公眾產生反感。從《人民日報》微博一周的表現可看出,其親民、清新的表達方式,獲得了網民的積極反應。
此外,微博的互動性特性也要求《人民日報》微博不能寄望于溝通的一次性完成,傳播者需要做好若干回合的溝通準備,在循環互動中慢慢地贏得受眾的認同。要在一次次來回互動中獲得主動權,居高臨下的說教肯定無濟于事,圍爐夜話式的平等交流才是可靠的保障。
《人民日報》社長張研農指出,“在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聯網紛亂信息的過濾器,做網絡偏激情緒的緩釋劑,做國民心態的壓艙石?!边@份中國第一大報面對新傳播革命帶來的挑戰,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國際輿論環境,面對主流輿論場被民間輿論場、國際輿論場蠶食、圍堵的嚴峻現實,正在昂然奮起,努力改變被動局面。
這次《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閃亮登場,若放在《人民日報》整個媒體發展戰略框架中考察,其意義是不同尋常的。但《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畢竟才呱呱落地,在未來的長跑中,它能不能一路順風順水,尚待觀察,我們期待它有精彩的明天。
作者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