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近日,百度3名員工因有償刪帖等違法行為被刑拘。這一新聞再度引爆“水”很深的網絡世界,有償刪帖這樣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帶的行為遭到了司法制裁。
有償刪帖早已不是新鮮詞,且逐漸成為網絡世界的叢林法則之一。操持此業的有專業的網絡公關公司或是傳統公關公司的網絡公關業務部門,通過利益分成的方式與門戶網站或公司的從業者捆綁在一起,明碼實價,向有刪帖需求的客戶提供有償刪帖服務,可刪除各大門戶網站、論壇社區、視頻網站、搜索引擎快照等上的負面信息。至于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百度3名員工就是充當了網絡黑公關的“幫兇”而被刑事拘留。
其實,有償刪帖等網絡黑公關手法在去年就受到過嚴厲打擊。去年4月起,中央外宣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在全國聯合開展整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包括“刪帖公司”在內的一大批從事網絡黑公關活動的網站被叫停關閉。但,稍作沉寂狀后,“有償刪帖”避過風頭,沉渣泛起。
有利益驅動,就有人鋌而走險。更何況,中國的網絡環境尚在急速變化期,相關的監管機制還沒有跟上,針對網絡的專項成文法還未降生,而現實中缺乏對網絡不良信息或負面虛假信息的快速處理機制與追責機制,更是催生了繁榮的有償刪帖市場。但有償刪帖惡化了正常的網絡生態環境,也損害了公眾的合法的監督權和知情權。你以為通過網絡能夠接近和了解真相,而你看到的或許只是“偽民意”。
呼吁針對互聯網的專項成文法早日出臺。盡管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互聯網方面的政策規定,但并非有強制約束力的成文法。在美國,關于互聯網的法律多達130多部,既有宏觀的整體規范,亦有微觀的具體規定。2006年,法國通過了《信息社會法案》,在保證網絡言論自由的同時,明確了互聯網參與各方的責任,保證網上提供的內容真實可信。
此次,百度3員工因有償刪帖被刑拘,告訴人們現成的法律也是能管到此類行為的。的確,根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數額較大的,可以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有關網絡的專項成文法是空白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更應該加強監管,發現違規違法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此外,打擊有償刪帖,還需要網絡行業秉著刮骨療傷的自律精神,維持職業操守;也需要公眾遵守相關政策法規,做有理有節的網民,而非不了解情況就“噴噴”或“憤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