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現在一些社會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的眼球,毫不猶豫地游走在道德底線的邊緣,在報紙的標題、用詞、用圖上大做文章,力求所有人的關注。我們理解這些媒體靠市場吃飯的天性,但人為了吃飯總不能“饑不擇食,寒不擇衣”,以致于搞得自己“衣不蔽體”。我們的社會總部缺乏圍觀的人,但社會的發展在逐步地豐富著人們的頭腦,讓人們的行為越來越理性,圍觀的人也在逐漸的減少。而這時候,媒體如果還一味地以低級趣味的素材給受眾做菜,必將受到人們的唾棄。
“犀利哥”、“大衣哥”、“板車哥”等等這些發端于網絡的詞語,曾經一度給我們帶來很多關于社會深層的思考?!按笠赂纭钡臉銓嵑┖?,“板車哥”的吃苦耐勞都給了我們以向上的激情和鼓勵。即便是“犀利哥”,也最中性地讓我們感受到了世事的艱辛。最起碼的是這些“哥”們的出現并不帶有任何的原罪,不涉及他人的傷痛。所以,“哥”一詞用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并不感覺反感,甚至還會給予更多的同情和肯定。所以,一度,我們喜歡“哥”們,也希望看到更多的這樣的“哥”出現。
而“爆頭哥”這一詞卻是媒體給一個制造了9起人命案,一個窮兇惡極的歹徒起的稱號。媒體在炮制這個詞語的時候,考慮到了受害人的家庭的感受了嗎?如果這樣事發生在某個媒體記者的身上,媒體還會用“哥”這個稱謂嗎?
網絡的評論和轉發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力量,一條新聞的價值現在也多用網絡的轉發量來衡量,而在這其中,國家并無相關規定轉發必須原文照抄、標題照抄。如何轉,涉及到的是一家媒體的社會良知和擔當的問題。我們也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媒體在轉發的標題中,都沒有出現“爆頭哥”一詞,用的最多的還是直呼其名,這是顯示媒體良知最起碼的準則。
現如今,我們已經看到網絡沖擊傳統媒體帶來的強大的社會力量,伴隨其中的便是網絡語言的暴力問題,一個個的社會人都成為“自媒體”,而傳統媒體也借助網絡擴展自己的影響力,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面對網絡,我們已經開始眼花繚亂。網絡的好處是,連一個只有一平方米的炸雞排的小店都已經利用微博來推廣自己。網絡的壞處是,謠言處處出現,面對一個花邊消息,能夠冷靜思考的人并不多,就如前幾日發生在微博上的“廬江官員艷照”事件,多數無真偽判斷能力的網民一看這些照片便血脈噴張,暴力的語言直接噴口而出。而對于當事人的言語中傷也就在所難免,如陳凱歌的電影《搜索》中的“葉藍秋”一角,“葉藍秋”的確沒有讓座,也確實說了讓老人坐她腿上的話,可有幾人知道她當時得知自己患癌晚期的沉重心情?而如果大家都知道這一內情,是否也就會因此而多一份理解呢?
當面對微博、面對各大網站上濫用的“爆頭哥”一詞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時,真的是很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