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法制日報》記者從廣東省公安廳刑偵局了解到,電信詐騙犯罪從2005年開始在內地出現后,呈逐漸蔓延之勢,發展成為詐騙犯罪的主要形式,涉案金額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目前,此類犯罪隱蔽性、專業化特點越來越明顯,打擊難度更大。
“近年來,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成為粵港澳臺四地共同面對的熱點問題,如何更有效地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成為四地警方關注的焦點?!睆V東省公安廳刑偵局局長楊江華告訴記者。
“目前,電信詐騙呈現出兩大發展趨勢?!睏罱A分析說,一是詐騙犯罪手段不斷轉型升級。目前發生在廣東的電信詐騙犯罪主要有四大類型:第一種是“猜猜我是誰”,冒充事主親友或熟人進行詐騙。第二種是“姜太公釣魚”,從最初的中獎、購車退稅到最近的貸款抵押都是這類詐騙。第三種是“老鼠裝貓”,案犯冒充公安機關、法院、檢察院、電信、銀行等公信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第四種是“黑客盜信”,案犯利用各種方法直接獲取郵箱資料,冒充郵箱主人或企業以多種借口騙取當事人貨款或資金。這種詐騙方式科技含量大,迷惑性更強。
“跨區域跨境犯罪是另一發展趨勢?!睏罱A說,目前,大多數詐騙大陸民眾的犯罪電話窩點設置在境外,網銀轉賬和落地取款多數在臺灣和東南亞地區,詐騙賬戶及受害群眾則遍及全國各地。近期在陽江市發生的受害者戴某被詐騙1106萬元案中,犯罪分子共使用14個一級詐騙賬戶,已經查清的省內5個詐騙一級賬戶將贓款轉入到72個詐騙二級賬戶,這72個賬戶分布在廣州、佛山等5個市以及湖南、湖北等8個省區。通過對網銀轉賬IP地址的查詢,犯罪分子的網銀轉賬是在美國、韓國和香港、臺灣地區完成。
記者了解到,針對近年來發生在廣東的電信詐騙犯罪總體情況和特點,廣東警方在加大打擊、偵破力度的同時,通過采取建立長效機制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對電信詐騙犯罪的打擊形成了高壓態勢。廣東省公安廳牽頭與有關部門聯合簽發了《電信詐騙犯罪案件涉案資金賬戶應急處置辦法》、《廣東省打擊防范電信詐騙犯罪電信協作機制》、《關于辦理電信詐騙案件法律使用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政策文件,并依據上述文件建立了打擊電信詐騙犯罪長效機制,形成了一個職責明確、協調聯動、快速高效的打擊防范電信詐騙犯罪的工作網絡。廣東省公安廳還聯合廣東省電信公司,通過研究解決通信網的詐騙電話和短信信息、以及互聯網詐騙信息的監測、封堵、跟蹤提示和反制等問題,研發了“防電話詐騙反制平臺”,切實加強對各級代理商的監管。各地也相應建立公安、電信、金融部門快速協查、快速停話機制,以及針對涉案資金賬戶緊急查詢、凍結而建立的電信詐騙涉案賬戶資金應急處置辦法機制。
2011年,根據犯罪發展的趨勢,廣東省公安廳在廳刑偵局組建了打擊電信詐騙犯罪專門機構,以偵查的專業化打擊犯罪的職業化。廣東省公安廳還加強對電信詐騙犯罪活動的分析研判,及時掌握犯罪的手法特征,充實專業打擊力量,強化多警種合成作戰,有針對性地部署開展打擊工作。在“5?13”特大電信詐騙案的偵破中,廣東警方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協調下,聯合泰國及臺灣、福建等地警方,組織廣州、深圳、東莞、韶關、中山、珠海等涉案地刑偵部門,依托經偵、國保、特警等警種的協助,緊密配合,長線經營,在9月28日準確搗毀了電信詐騙犯罪窩點17個,一舉抓獲犯罪嫌疑人16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