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白皮書》中透露,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內幕交易、高利轉貸、騙取貸款等新類型案件近年來層出不窮,作案手法不斷翻新。去年上海檢察機關共受理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和內幕交易案件6件,高于前三年同類案件的總和。POS機“卡機分離,異地套現”、電話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相結合盜劃他人信用卡資金的作案手法則為去年首次出現。
在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上,數量則與前三年基本持平,但犯罪類型已由傳統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集資詐騙案發展到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的非法經營金融業務案。據統計,這類案件共有110件,占涉眾型金融犯罪案件的82%,包括非法經營黃金期貨和外匯保證金交易、非法經營證券咨詢業務、擅自發行與出售未上市公司股票(權)、擅自發行基金等多種類型,其中,非法經營黃金期貨案又占非法經營金融業務案件的半數以上,嚴重損害了社會公眾投資者的經濟利益。
《白皮書》通過對2009年以來滬上金融犯罪案件進行分析匯總后,對金融犯罪風險作出了預測預警提示。值得注意的是,非法金融活動犯罪發展迅速,多采用公司化組織形式,假借金融投資與中介服務名義實施犯罪;部分犯罪分子通過將互聯網、電子交易與金融創新混合利用,新的犯罪手法不斷出現,使金融犯罪更易于實施和擴散,難以識別和查處;投資領域涉眾型犯罪頻發,社會公眾投資人損失巨大,場外交易亟待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