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崇川工商部門上周發布網購調查結果,顯示90.3%的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缺少相應的維權知識,不良購物習慣容易導致權益受損。
不良習慣一:未讀協議就成交
在32名被調查者中,有19名消費者表示“從未仔細閱讀交易網站的合同條款”。
李先生通過某綜合團購平臺買了一件超低折扣的品牌音響。到貨后,他發現音響外殼粗糙,聯系購物網站,對方卻出示會員條款,根據協議李先生只能聯系經銷商。團購活動已結束,商家面對退款要求反應冷淡。
崇川工商局消保科負責人介紹,很少消費者會認真閱讀會員協議等,一些團購網站還故意使用冗長、復雜的會員協議。商品只換不退、網站承擔責任不超過商品價值等條款,都是常見的預設陷阱。
不良習慣二:細節不清忙付款
含糊的表述和經過特殊處理的圖片,常令消費者陷入誤區。消費者王女士在網上團購了一款蛋糕券,可到實體店領取時,發現比預想尺寸小了至少三成。在調查中,有17名消費者承認“經常僅根據商品圖片來推斷商品質量”。
工商部門提示,盜用正品圖片、利用文字游戲來銷售仿冒商品,利用拍攝角度和圖片處理技術制造視覺陷阱,常令消費者拿不到有利的維權證據。消費者要向賣家詳細詢問商品細節,并長期保存通訊軟件中的對話記錄。
不良習慣三:到貨長期不使用
盡管調查對象都能堅持當場驗貨,但近半數消費者表示,曾出現商品到貨很久不曾使用的情況。
張先生在一家網店一次性訂購50公斤花梨木邊角料。過了3個月,他才發現貨箱底層夾雜約有8公斤的不知名硬雜木。由于超過退換貨期限,無法維權。
針對網購商品因價格低廉引發消費者盲目消費的情況,工商部門建議消費者在網購大宗商品特別是散裝、裸裝食品時,一定要在交易網站規定的退換貨期限前,試用或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