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手機、電腦用戶并不需要的捆綁軟件,搜集泄露信息、侵蝕話費乃至盜取賬號資金,嚴重侵犯用戶權益。而與軟件運營商肆無忌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消費者維權的舉步維艱
“使用智能手機,你的位置、通訊錄、短信、微博、微信等等,在網上操作的所有痕跡都會被發送到云端儲存,這些信息會被無數次地傳播,你就是一個‘裸體人’,毫無隱私和秘密,沒有安全感可言?!?1月24日,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本報《方圓律政》等部門聯合召開的“終端軟件上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上,中國互聯網協會政策與資源工作委員會委員胡鋼感慨地說。這席話,道出我國手機用戶、PC和計算機用戶遭受捆綁軟件所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危害。
現狀:捆綁軟件無處不在
深夜,你在熟睡,但你的手機、PC和計算機三種終端上,一些你并不需要的軟件正在悄悄潛入,你的隱私正被泄露,流量、話費正悄悄溜走。
流氓軟件、吸費電話,沒人需要,卻難以卸載。在網上購物,玩飛信,給電腦殺毒……不知什么時候,你就會被軟件捆綁。
日前,中國信息安全法律網刊載了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軟件捆綁安裝法律規制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軟件捆綁是軟件推廣常用的營銷策略,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被捆綁軟件的知名度,迅速占領目標市場,從而實現商業利益目的,例如廣告收入和用戶群的增加等。對用戶而言,可以實現軟件整合下載和安裝的便捷性。例如Office辦公軟件實際上是將Word、Excel、Powerpoint等獨立軟件進行捆綁后提供給用戶的。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軟件捆綁安裝濫用的情況非常突出。例如,通過強制或靜默安裝軟件,欺騙或誘導捆綁安裝軟件,甚至強制用戶安裝并不需要的軟件。這些已經嚴重侵害了用戶權益和產業競爭秩序。
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李俊慧看來,“捆綁軟件,從本質上說是商業推廣行為,目的是推廣軟件?!?/FONT>
談到捆綁軟件的危害,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政企客戶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小文博士認為有四方面:
一是欺詐太多,騙取費用。不是所有軟件都是欺詐的,但有一些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捆綁軟件,運營商就以此收取費用,“被收費”后,99%的用戶不去計較。二是無法卸載,影響使用。很多普通用戶是卸載不了被捆綁的軟件的,必須找技術專家幫忙?!氨热缡謾C出廠時捆綁的軟件,如果用戶卸載了,廠家會因為用戶動了手機應用目錄程序,不予保修?!比前岛《?,損害社會。很多軟件被人裝了一些病毒在里面,對設施的運行速度,以及安全性會造成很大影響,有時候手機正用著突然死機,就是因為里面含有病毒造成的。四是偷取信息,危害安全。軟件會把用戶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搜集反饋給軟件廠商,然后被這些不法廠商轉賣牟利。
“就拿手機而言,從出廠到省市經銷、各地分銷,至少有三個環節能夠捆綁安裝軟件?!崩钚∥恼f。
手機如此,PC和計算機也不例外。《報告》稱,PCWorld中國實驗室的測試結果顯示,包括輸入法、系統優化瀏覽器、殺毒和影音播放圖像處理系統備份軟件等都存在捆綁安裝軟件的情況,其中以QQ和搜狗輸入法最為嚴重。騰訊QQ2013在默認安裝情況下,最多可能會捆綁安裝11款無關軟件,搜狗輸入法默認的捆綁安裝軟件數雖僅有4款,但其誘導性提示安裝及卸載難度居于榜首。
危害:信息泄露隱藏安全隱患
“手機、PC和計算機這些終端的使用,個人各種信息通過上網操作被發送到云端,最后被應用商傳播,其最大危害是信息泄露,可能導致銀行賬號被盜,直接把用戶的資金劃走?!毖芯寇浖蓡栴}多年的胡鋼不無擔憂地說。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北京市惠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講述了這樣一起案件:北京的袁先生手機安裝了一些軟件,平時使用手機銀行,工資卡內近11萬元前不久被他人莫名轉走。
11月25日,袁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事發經過:今年9月26日晚8點多,手機突然沒有信號,后查詢發現手機卡當晚被異地重新制作、補辦,工資卡內的錢隨之被通過建設銀行手機銀行轉到其他賬號盜走。11月7日,工信部電信用戶申訴受理中心就手機卡問題調查情況答復袁先生,答復稱中國聯通四川省分公司核實,袁先生的手機卡被成都一代理點工號辦理異地補卡,而該工號在9月26日被盜用。中國聯通成都分公司客戶服務部已受理多起關于非法異地補卡的投訴,部分客戶已報案。
“看到這個,我才知道是中國聯通的工號被盜,導致不法分子通過補辦手機的方式盜取賬戶資金,而且被盜的是一批人?!痹壬f。在調查過程中,他與幾位有同樣遭遇的人取得聯系。陜西寶雞一位用戶被盜取28萬元,福建一位用戶則被盜走4萬元。
“這暴露出捆綁軟件導致信息泄露,給用戶帶來的危害之嚴重?!壁w占領說。
11月24日,新華社報道了搜狗瀏覽器被曝存安全漏洞,用戶賬戶信息疑遭泄露事件,一位用戶稱,在使用搜狗瀏覽器上網時,意外發現電腦里突然出現了數千個其他網站的賬戶密碼。使用這些密碼輕而易舉地就能登入別人的賬戶,包括QQ、郵箱、支付寶等。比如,這些賬戶信息里就有其他人在火車票購票網12306網站的賬號密碼,可以登錄到網站查看用戶的購買記錄、手機號、身份證等信息。
近年來,國內接連發生多起大規模網民信息泄露事件:2011年底發生的CSDN網站超過數百萬份用戶資料遭泄露;去年3月,當當網用戶賬戶曾遭盜刷;今年10月,“查開房”頁面現身網絡,輸入姓名或身份證號即可得到被查詢者在某些酒店登記的信息……
與會者認為,這些信息的泄露無不與捆綁軟件的使用有關。
今年7月,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發布的《2012年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有50余個我國網站用戶信息數據庫在互聯網上公開流傳或通過地下黑色產業鏈進行售賣,其中已證實為真實信息的數據近5000萬條。這些信息泄露出去后,各種垃圾信息就會源源不斷地被發送到用戶的郵箱、手機,最令人深惡痛絕的就是垃圾短信。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近日發布的《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垃圾短信總量超過2000億條。廣告推銷類垃圾短信最多,詐騙類短信危害最大。其次為電信業務推廣、房產銷售、保險和金融理財、留學和教育培訓等。詐騙短信所占比重最少,為1.5%,但危害最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詐騙短信就給全國手機用戶造成了超過3000萬元的經濟損失。
困境:侵權多,維權難
“捆綁軟件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敝袊M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律師說。當用戶終端使用時需要下載一個軟件,軟件商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會在用戶選擇下載的軟件上捆綁一個對用戶沒用的軟件;退一步講,即使用戶知情,軟件商會“一搭一”或“一搭多”地搭售軟件,用戶沒有選擇余地;而有的軟件走流量、吸話費等,直接損害了公平交易。
北京大學電子商務法律研究基地主任劉凱湘教授指出,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捆綁軟件侵害了兩個層面六方面權利:
第一個層面是對私人主體的侵害,一是對個人生活安寧的侵害。“像我用手機比較少,無博客、無微博、無微信,依然感到不勝其煩。手機一震動,大部分是垃圾短信,有時中午午休被‘響一聲就斷’吵醒。二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害,垃圾信息的發送者給這么多素不相識的人發這么多信息,他們從哪里得到這些人的號碼?這些號碼是否會被不斷地買賣交易?三是對個人各種數據信息的侵害。垃圾信息里很多東西隱含著用戶各種信息數據,被在互聯網上包括在手機上大量濫用。
第二個層面就是對國家、整個社會的侵害。一是對國家的管理秩序的侵害,危害很大。各種賣武器、賣兇器、賣發票的信息,對國家管理秩序是一種潛在的威脅。二是對競爭秩序的侵害,推銷房地產,推銷保險,很多都是假冒偽劣產品,構成不正當競爭。三是對社會倫理道德,公序良俗的沖擊,特別是淫穢色情內容充斥捆綁軟件和推送的信息之中。
去年底,全國人大出臺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其中第7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未經電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電子信息接收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或者個人電子郵箱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甚至也將此內容上升到法律規定。但是,垃圾信息還是照發不誤,消費者一點轍也沒有。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河山也以親身感受“訴說”:運營商發布的垃圾信息央視曝光好多次,他也向運營商反映過好多次,可運營商說不是自己發的是短信公司發的。“最后,運營商讓我把電話號碼告訴他們,說以后不讓給我河山本人發了?!?/FONT>
“為了一條短信、一個捆綁的軟件打官司得耗費多少精力財力啊。所以消費者不愿打官司?!敝袊嗣翊髮W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認為,軟件商、運營商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軟肋”。
談到維權難,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民一庭副庭長盛蔚法官認為,“難是因為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她說,由于終端軟件訴訟目前沒有相應的法律“標準”,審理這樣的案件缺乏具體依據,一是終端軟件訴訟究竟是合同之訴還是侵權之訴,現在不明了;二是用戶損失怎么計算?“比如隱私被侵犯,損失是多少?通過什么計算?”
趙占領還認為,用戶通過法律途徑維權面臨兩大障礙,一是舉證難,查找侵害者的身份困難。二是損失證明難?!罢驗槿绱耍壳斑€沒看到一起用戶提起這樣的訴訟,更不用說成功的案例了?!?/FONT>
為此,盛蔚呼吁,“亟須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以便于各地有統一的執法標準?!?/FONT>
出路:立法、司法齊發力
在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主任龔繁榮看來,雖然我國在保護軟件終端用戶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規,但還不夠健全,特別是立法滯后的特點,使得法律法規不能及時跟上電信產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首先必須完善相關立法加以治理”。他表示,最近公安、工信等部門正在研究電信立法規劃、互聯網安全、垃圾信息治理等問題。
“目前,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保護用戶不受侵犯,比如在取證難方面可考慮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讓商家證明沒有給用戶造成侵害?!彼f。
“其次,加大行政執法力度予以打擊,必不可少?!敝醒胴斀洿髮W法律碩士教育中心主任李軒表示。他說,一些執法機關尤其是基層執法機關,在依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時不夠積極主動。司法解釋規定,撥打詐騙電話500人次以上就構成詐騙罪。很多人接到詐騙電話常常掛斷,嫌麻煩并不報警,公安機關就沒法立案。詐騙電話經常是一撥一撥地打,如果報警的人沒有達到規定的數量,執法機關是不是應該主動查找線索立案呢?
龔繁榮就曾嘗試過報警。一次,他接到詐騙電話,一邊與詐騙分子保持通話,一邊報警,希望盡快出警,但“110”讓他把電話號碼告訴他們?!皼]出警可能是源于警力不足,而報了警又解決不了問題。執法力度還要加大。”
與會者普遍認為,終端軟件危害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絕大多數人沒有發現受到侵害,或者發現了但因維權“麻煩”而放棄。面對這種情況,公益訴訟應當發揮作用。
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的規定,其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李軒認為,公益訴訟是消費者維權,尤其是終端軟件上消費者維權的重要機制。依據這一規定,中消協、省級消協等組織應當承擔起公益訴訟的重任。
劉俊海提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審判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對終端軟件侵害行為,要加強對這一規定的運用,加大懲罰力度。針對“失信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問題,有必要通過審判機關的判決“提高失信成本、提高維權收益”,激發消費者主動維權的動力,形成消費者維權的良好氛圍。
“新加坡規定發一條垃圾信息罰1000塊錢,看誰還敢發?這值得我們借鑒?!焙由阶詈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