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新買了一部智能手機,發現里面有很多自己用不著的軟件。這些軟件很難卸載,還偷偷走流量,幾百元的上網費不知不覺就花掉了。我請懂技術的朋友重新刷了手機,但廠家又不承諾保修了。”近日,北京市民陳建山向記者大吐苦水。
事實上,陳先生的遭遇早已不是個例,越來越多手機用戶都遇到了上述情況。從公安機關、工信部門等提供的情況來看,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在內的智能手機都預裝有不少軟件,其中有的軟件濫發廣告信息,有的暗藏吸費陷阱,有的甚至從后臺竊取用戶信息、滋生違法犯罪。手機捆綁軟件問題已經顯現出發展為現實危害的趨勢。
“手機捆綁軟件的危害主要在兩個層面?!北本┐髮W電子商務法律研究基地主任劉凱湘在日前舉行的“終端軟件上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上表示,一個是個人層面,對個人生活安寧、個人隱私和個人數據安全造成侵害;一個是國家、社會層面,對國家管理秩序、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倫理道德造成侵害。特別是一些手機捆綁軟件中含有色情、暴力內容,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很大。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手機捆綁軟件愈演愈烈,預裝軟件行為和軟件本身已經突破了原先大家認可的程度,給用戶造成損失。其中原因絕非出于方便用戶使用的考慮,而是軟件提供商為此支付費用,生產商、代理商、銷售商等均有利可圖,使得手機捆綁軟件的灰色產業鏈逐漸形成。
“逐級預裝,層層加碼。”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政企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李小文介紹,手機從出廠到經銷,至少有三個環節可以在消費者第一次開機之前預裝軟件,首先是廠家,第二是代理商,第三是各地銷售店,但很多預裝行為是由商業利益驅動的。
“手機軟件預裝的核心在廠商,但不都是廠商提供的,除了廠商優化過的系統及自行開發的軟件外,大家最關注的是第三方軟件,其中就有一些是帶有惡意的軟件?!北本┨m臺律師事務所律師包華說,應當對廠家、代理商、銷售商跟第三方軟件提供商之間的合作模式實行重點監管。
國家發改委法規司處長韋大樂指出,手機捆綁軟件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對此,專家認為一些手機捆綁軟件行為已涉嫌欺詐,可通過強化法律懲處來予以治理。
“不經過消費者同意就安裝,強制消費者使用,也不說明這些軟件意味著什么,對個人的財產、隱私、人身安全是否帶來威脅?!敝袊嗣翊髮W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表示,特別是以攫取利潤為目的、以侵害消費者權益為代價的,其性質更為惡劣。
全國人大法工委民法室主任姚紅說,如果將手機捆綁軟件認定為欺詐,就可以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引入懲罰性賠償,這是當前可行性、操作性比較強的選擇方案。
多位專家建議,根治手機捆綁軟件的行業亂象,僅僅依靠法律手段是難以奏效的,應當多管齊下,扎牢法律、行政治理、技術、市場四道防線。
“第一是法律防線,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崩钚∥恼f。第二是行政治理防線,投訴通道、處理體系等配套措施要同步考慮,并盡快出臺強制標準。第三是技術防線,包括精確預裝技術、可卸載技術和監控技術。第四是市場防線,如第三方軟件商店,各類軟件經過嚴格把關后,再提供給用戶自主選擇,惡意軟件就會沒有市場。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研究員王融認為,手機捆綁軟件侵害消費者權益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是否鼓勵科技創新的問題,不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可以仿效治理垃圾郵件的做法,給予消費者相應的退訂機制,既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也能讓正常的軟件研發、商業推廣得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