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讓販賣個人信息者罪當其罰
文章來源:法制日報更新時間:2014-01-21 08:05:50
開房信息屬于比較私密的個人信息,從法律上講,將這種私密信息通過網絡、通過海量數據庫的方式大規模地泄露出去,使得私密信息被他人窺視,這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安殚_房”僅僅是冰山一角,信息泄露的情況會逐漸蔓延到醫療、電子購物等領域,甚至會引發詐騙事件
近日,上海市兩位在IT業內工作的白領因在一份名為“2000萬開房數據”的資料中查到自己在酒店開房的信息,認為自己的隱私遭到侵犯,向某酒店提起訴訟。
專家認為,該案是公民隱私受到侵犯的新型法律范疇事件,對當下法律是個新的挑戰?;ヂ摼W時代,正在倒逼個人信息安全立法加快步伐。如果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作基礎,如何認定違法將會是一個難題。
個人信息泄露維權
王金龍和張威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白領,兩人從事信息安全工作10多年,都是專職的信息安全講師。出于職業習慣,兩人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保護意識都非常強,訪問網站、文件加密、管理電腦手機等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即便如此,近兩年來,他們也遭受各種垃圾短信、營銷電話的騷擾。
隨著“2000萬開房信息”被泄露到網上,張威很輕易就下載到了該數據庫。由于工作原因,張威這些年經常到外地出差,當他查找自己的信息時,發現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性別、出生年月日、手機號及注冊郵箱在內的詳細個人信息都一覽無余?!斑@些信息和我出差住酒店的記錄完全吻合”。
張威告訴記者,他檢索發現,現在網上有400多個種子提供下載。因此,資料泄露呈幾何級發展,傳播范圍已經很難預估。張威擔心地說,“這些數據中包含的個人信息太精確,肯定會被加以分析利用,后果事實上是難以改變了”。
“作為信息安全講師,我們一直告訴別人如何做好信息安全,到最后發現連自己的隱私都保護不了?!蓖踅瘕埡蛷埻硎荆啾冗@種直接的挫敗感,更讓他們擔心的是法律在信息安全保護上的不足以及個人維權的無奈。最終,兩人決定用實際行動來推動信息安全保護。
據記者了解,上海市律師協會電子商務與網絡法律委員會主任商建剛和同事黃海東律師已接受王金龍和張威的委托,以個人名義向某酒店提起訴訟。1月12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已受理該案,這在國內尚屬首例。
商建剛表示,如何阻止信息繼續擴散和泄露,這應該是拋給侵權方的問題?!靶迯吐┒?,刪除網上擴散的信息,也是我們的訴訟請求”。
“我們希望行動能夠給那些不重視信息安全的商家以警醒,給那些認為可以隨意買賣個人信息的人員以警醒,給那些正利用我們的信息謀取不義之財的人以警醒?!蓖踅瘕堈f。
滬86萬人開房記錄遭泄露
30歲的楊小姐是上海某高校的女老師,半年多前,經父母的朋友介紹,她參加了一次相親活動,認識了許先生。
35歲的許先生在國企工作,說話風趣幽默,頗得楊小姐的歡心。兩人很快便談起戀愛,感情迅速升溫,已到了談婚論嫁程度。誰知,就在兩人的愛情即將修成正果之際,兩人突然分手了。
原來,楊小姐聽同事說,網上正在流傳一個數據庫,里面包含數千萬人在過去多年的開房信息,楊小姐為了“考察”未婚夫過去的“生活作風狀況”,便下載了這個數據庫,用未婚夫的名字及身份證信息進行查詢。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查詢結果顯示,許先生在幾年前幾乎每周都有幾個晚上到賓館開房,而且從入住時間和退房時間來看,每次都不過夜,只逗留兩三個小時。楊小姐夜不能寐,最終決定和許先生分手。
而王金龍通過分析,完成了《上海市民信息泄露情況分析報告》。該報告顯示,在2000萬個人信息中,經過過濾,去除一些無效或重復的信息,可以得到約1800余萬條個人準確的身份信息,涉及上海戶籍人口為86萬多人。按上海市戶籍人口1400萬計算,有86萬上海人信息泄露,相當于每17個上海人中,有1人的身份信息在其中。
據統計,網上流轉的1.7G數據庫中包含涉及個人信息的33個字段,其中27個字段內容相對較完整,14個字段內容直接涉及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國籍、民族、身份證號、生日、地址、郵編、手機、固話、傳真、郵箱、公司、住宿時間。除上述直接信息外,在泄露數據中,通過對郵箱地址的分析,還可以發現一些隱性個人身份信息。包括個人的QQ號和個人網絡的常用用戶名(郵箱地址中@前部分內容)。
立法保護個人信息迫在眉睫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教授認為,男女通過相親認識,彼此之間的認知可能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因素,對于對方的性格、品行等深層次因素缺乏了解。一旦因為信息泄露而使得一方過往不良行為暴露在對方眼前時,便會被無限放大,從而引發信任危機?!皸钚〗愕陌咐砻嫔峡词堑赖路懂?,其實是公民隱私受到侵犯的法律范疇事件”。
上海律師王展則認為,開房信息屬于比較私密的個人信息,從法律上講,將這種私密信息通過網絡、通過海量數據庫的方式大規模地泄露出去,使得私密信息被他人窺視,這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查開房”僅僅是冰山一角,信息泄露的情況會逐漸蔓延到醫療、電子購物等領域,甚至會引發詐騙事件。
專家認為,目前我國對于泄露個人信息的處罰,沒有相關的法律體系作為支撐,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基本大法,僅在民法和刑法中個別提到,且量刑不高。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條雖然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等罪名,但目前尚未出臺相關罪名的司法解釋,在法律適用和定罪量刑上難度較大。
對此,上海的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指出,要解決信息泄露問題,首先是在源頭加強安全防護,不斷修補網絡漏洞,降低信息外泄的可行性,其次是完善懲治個人隱私泄密的法律,制定并不斷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待泄露、倒賣個人信息數據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減少隱私再次被傳播的機會。有了一部專門的法律,才能明確監管責任,才能明晰企業處理個人信息的邊界和責任,也才能讓販賣個人信息者罪當其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