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微信搖一搖,添加陌生的新朋友;逛逛網上商城購買所需的產品……”這些場景已經成為不少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這個專題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絡安全形勢異常嚴峻。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學生從現實走向了虛擬世界,QQ、微信、微博等新興溝通交際工具被孩子們廣為熱衷并快速地“占領”他們的交友和消費空間。由于青少年網絡安全意識的淡薄與安全知識的匱乏,網絡交往的風險與隱患也在與日俱增地困擾和侵蝕著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唱響網絡安全主旋律,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中提升青少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已迫在眉睫。
毋庸諱言,網絡之于青少年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的便捷性讓孩子們的信息獲取駛入高速公路,令他們快節奏、高效率的學習生活如虎添翼,更極大地拓展了社交的視野,讓其相對閉塞的人際交往“天線變通途”.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不確定性和隱蔽性也給青少年學生的交友徒增了許多安全風險。近年來,由于青少年上網泛濫所導致的網絡詐騙、暴力、色情、搶劫、盜竊等犯罪案件不斷見諸報端,為青少年安全上網敲響了警鐘。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與管理已經刻不容緩,增強安全上網意識與能力,筑起網絡安全“防護墻”顯得尤為重要。
互聯網自1994年進入中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利用和管理問題,提出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然而由于教育與管理的滯后,至今我們在網絡安全上仍然步履蹣跚。而網絡安全尤其是青少年安全文明上網問題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歐美等互聯網發達國家也未能獨善其身。事實上,歐美等發達國家在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上起步較早,他們的在青少年網絡管理上的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例如英國學童早在2006年就已開始接受必修課程:網絡安全教育,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在2010年也要求絕大多數美國中小學今后向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
“不能因為蒼蠅進來就不開窗戶”,保障青少年網絡安全宜疏不宜堵,如果一味圍追堵截只能于事無補,甚至適得其反。青少年迷戀網絡,甚至四分之一的中學生能夠敞開心扉接納陌生人卻在微信中屏蔽熟悉的家長和老師,這說明什么問題?追根溯源,成人或許是孩子們深陷網絡泥潭的“罪魁禍首”.我們需要反思和警醒的是由于現行的教育模式封閉了學生的交往環境,過多地限制和桎梏了孩子們的成長,導致他們多元化需求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得不到尊重和滿足,便“移情別戀”于網絡,甚至鋌而走險到虛擬世界里尋求刺激和快樂。解鈴還須系鈴人,直面青少年網絡難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用開放的胸懷和思維,構建民主平等的教育生態,讓孩子們在現實中盡情體驗生活的樂趣與成功,才是他們“浪子回頭”理智、適度上網的一劑良方。
保障青少年網絡安全,亟需管理和教育跟進,“兩手都要伸,兩手都要硬”.教育上,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廣泛開展中小學網絡安全教育,構筑全方位、可持續的校園網絡安全教育體系,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水平。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網絡課程,引導青少年自覺抵制網絡誘惑,正確甄別信息真偽,慎重上網,有效克服上網的盲目性與隨意性,不斷增強學生抵御網絡風險的安全防范能力。家長也應對孩子上網給予必要的監管,防止他們泛濫上網。
互聯網管理部門更要加大安全技術研發和創新力度,推廣應用綠色軟件,營造健康和諧的網絡秩序,提高青少年上網的安全系數。網絡從業機構要本著“幼吾幼以之人之幼”的倫理價值,及時清除網絡“毒瘤”,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網絡環境。
雙管齊下,形成青少年網絡安全的“銅墻鐵壁”,讓網絡風險銷聲匿跡,使每一個稚嫩的花朵都能在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