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無處不在
《光明日報》日前報道,某考研報名結束后不久,網絡上就公然出售考生信息。發布者聲稱:“打包出售全部名單(包括手機號碼、畢業學校等)只要15000元,保真,物美價廉?!边@一消息的出現,又將個人隱私保護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當下,泄露信息的途徑愈來愈廣,通過快遞郵包、商業行為如購房、更換舊手機、手機軟件竊密等等。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最近一年,網民因為網絡詐騙、垃圾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侵權現象導致的損失達到1433.6億元。報告統計顯示,有近80%的網民手機號遭到過泄露,并有50%以上的網民因手機號泄露而受到影響。
而如今騙術不斷升級,以“機票改簽”需手續費或是“訂單異常”需退款為名進行詐騙的案例逐漸增多。今年年初,浦口就有三位乘客因網上預定好機票后,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倒賣,導致不明狀況的乘客對其發來的“航班取消”的短信信以為真,并按照“客服”要求操作,結果合計被騙九萬多元。除此之外,網購所帶來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也不在少數,在成都市武侯區某科技公司工作的唐小姐在一電商網站購買商品后不久,接到一通自稱店主的來電,并告知店鋪訂單系統異常。點開對方提供的退款鏈接并按下退款鍵后,唐小姐發覺自己的信用卡接連出現消費提示,卡中被刷走共計1.6萬。
除此之外,金融機構已淪為數據泄密的重災區。今年3月23日凌晨,攜程也被爆出安全支付日志可遍歷下載,因此導致大量用戶銀行卡信息泄露,其中包括持卡人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卡CVV碼、6位卡Bin。
誰動了我們的隱私?
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的現象早已是司空見慣,買了車,推銷保險的就來了;買了房,裝修中介也知道了。然而為什么會有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最大原因就是有利可圖、有機可乘、有法難平。近年來,公民個人信息交易黑市“剛需”旺盛,販賣公民個人信息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在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條件下,公民個人信息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市場資源。金山軟件首席安全專家李鐵軍曾表示,日常生活中個人信息泄露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已呈現產業化趨勢。
由此可見,在這大環境下,既有源頭,又有市場,自然就滋生一批 “鉆空子”的人趁機謀利,由于此類犯罪成本低,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無需技術含量,通常為一些部門和行業從業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竊取公民個人信息,今年央視“3·15”晚會就曾曝光,部分銀行工作人員通過中介向外兜售客戶個人信息將近3000份,造成損失達3000多萬元,說明個人信息泄露已經不只是涉及隱私的問題,而是切切實實成為犯罪的“黑洞”。
除此之外,倒賣信息涉及部門已從傳統的工商、銀行、電信、交通、教育、衛生等部門,向房產、物業、保險、郵政、快遞等行業迅速蔓延。而買賣的信息內容更是無孔不入,可以說是涉及到了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些商家,如培訓、房地產、家裝等,就會利用這些信息挖掘商業中的潛在客戶,或者實施非法商業競爭;而一些不法分子則利用這些信息實施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甚至有些直接實施搶劫、敲詐勒索等嚴重暴力犯罪活動;還有的則被某些“調查公司”和“私家偵探”所利用,調查婚姻、非法討債等活動。
信息保護亟待鐵腕治理
由于近年來,個人信息遭泄露事件頻發,信息泄露已經成為影響億萬群眾生活的新的民生問題。然而,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上卻存在諸多問題。飛象網總裁、通信專家項立剛認為,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們對網絡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不夠。相關專家認為,個人信息被泄露、盜用和濫用,與許多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有著直接關系,譬如,盲目填寫各類問卷調查,不經意間就將個人信息泄露出去;還有在辦理消費會員卡時,不假思索地填寫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這些行為都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惡意泄露。因此,個人也得增強信息保護意識,對信息泄露的不法行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是管理維護力量投入不足,很多機構并沒有建立專門的防火墻和安全設施,導致黑客輕而易舉地就能獲得信息。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副主任高熾揚也認為,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除了法律的監管,還需要安全管理技術的提高,并加強網絡安全防護,依據分區域、按等級、多層次的防護思路進行安全規劃、安全評估、安全加固與安全維護,并且對已有的安全技術進行改進與完善。同時,他還建議,我國應盡快籌建專門機構進行監督,并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網絡認證標準體系,從技術角度降低個人信息被盜用的風險。此外,企業也需要加強技術,堵住漏洞。
三是執法追責困難,目前對此類事件的查處歸口在公安機關,但其往往受轄區所限,比如A市的通過B市的服務器竊取了C市某人的個人信息材料,誰來查?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因此,亟待加強相關的立法工作,做到責任明晰,有效打擊各類非法泄露信息的行為,才能真正遏制住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