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感謝您的反饋!
窗口將于5秒鐘后關閉大數據時代針對個人信息的采集日趨便捷和全面,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購物、炒股、社交、定位、發言等活動,而在進行這些活動的同時自身的信息數據被提交到網絡上,個人信息愈發變得透明、公開。各類數據的關聯聚合可以準確地還原并預測個人的社會生活全貌,當數據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利用各種手段將他人信息盜取出售的行為也在悄然發生。
2013年就有出售快遞單個人信息的情況,當時在淘寶搜索欄輸入“單號”一詞,就會有上千件商品跳出。店鋪大多冠以“物流服務”、“物流單號查詢”、“全國可雙向查詢服務”等名稱。而經媒體致電調查核實后,確定了收件人姓名、詳細收件地址和郵編全部屬實。當時這一事件不僅讓物流業信譽受到了一定影響,更讓消費者感到恐慌。
此外在電信、銀行、大型互聯網企業等依法采集并加工公民的個人數據的同時,信息安全的保障尚未完善,信息泄露的系統性風險也依然存在。家住外省在北京上班一年的張先生很無奈地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我來北京一年多,沒填過多少個人信息,但就是不知道為什么,經常會有保險公司、貸款公司等騷擾電話打進來介紹他們的新業務,雖然電話立刻掛掉就沒事了,但我始終在想自己的信息是怎樣被他們拿到的?!?
同樣的困擾出現在北漂族小馬的身上,“我奶奶曾經收到過我被綁架的恐嚇電話,家人差點報了警甚至準備好錢給對方?!彼龑Α吨袊a經新聞》記者說“那是我在大學的時候,我的手機放在寢室充電,而我在外面吃飯,家人收到恐嚇電話時卻聯系不到我,聯系我最好的朋友,她因為跟我不是同一堂課,也不知道我的去向。”后來小馬回到寢室,室友告訴她甚至輔導員、老師都在找她的時候,她才知道發生了什么,隨后給家人報了平安。網絡大數據的網絡體系不止可以將個人信息透露,而且可以將個人的家庭關系、社交圈一并泄露,而一些企業的“內鬼”或黑客更是將海量個人信息非法竊取并打包出售給信息中介機構和個人,進而再轉手販賣給銷售企業、調查公司、網絡犯罪團體等。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地下操作才導致了小馬這類騙局的產生。
但大數據的信息整合與挖掘除了可以從事非法的金融詐騙、身份竊取外,同時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對廣大消費者開展合法的精準營銷、客戶管理。
近年來在微博、微信經營銷售商品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為這類銷售起名為“微營銷”,曾經就有人跟記者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微營銷究竟是怎樣尋找到客戶從而賺錢的”。
用戶上網,就會留下網絡足跡,智能分析系統則會結合用戶的瀏覽行為,總結出用戶的興趣、喜好、性別、年齡、活躍地點等信息,從而做到精準的投放廣告,這類的精準投放使用戶獲取了自身感興趣的內容的同時,還免除了垃圾廣告的打擾,用戶可以愉悅地接受廣告推廣,而商家也會因此而獲利,實現了“互惠互利”的局面。
然而,無論信息的透明時代帶給人們的是困擾還是便捷,做到對自己的信息謹慎、負責,保護自身信息安全都應是每個公民應當樹立的觀念。當前我國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界定和規范仍然處于探索之中,法律法規也不甚健全,個人信息安全仍需依靠自身的保護意識和觀念來維護,網絡密碼避免使用個人姓名、生日電話號碼等,定期清理上網痕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這種透明的時代下保護個人信息安全。